一、電影概況

電影改編于真實故事,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克裡斯托弗出生于一個充滿争吵、暴力的家庭。

克裡斯托弗在某次暑假的調查中,得知父親還有一個自己未曾謀面的正妻,而自己的母親實際上是父親的情婦,自己和妹妹都是法律上的私生子。

克裡斯托弗遂對父母的欺瞞産生憤怒,外加上父母的終日争吵、打架,進而發展成對社會的懷疑。

以正常人的角度而言,克裡斯托弗正是所謂的“反社會人格”。他不滿社會規則,不認可娶妻生子死去這一套做法,不認同社會的約束。

他想做一件很酷的事,他想獨身一人,穿過荒野到達阿拉斯加。

于是大學畢業後,便将想法付諸行動。

他抛棄一切,帶上最少限度的生活用品,背上書包,孤身一人踏上旅途。

在旅途之中,遇過送他熱狗的情侶,遇過傾心于他的女人,遇過孤身的老兵,也曾因蹭火車而差點喪命,一系列不平凡的經曆讓他見識了人類的愛與冷漠。

最後,在荒郊外的廢棄公交車上餓死。


...

二、逃離了社會規則,也逃不了自然法則

克裡斯托弗對父母的欺騙感到憤怒,不同意正常人的人生規律(即娶妻生子死去),于是選擇了逃離。

他希望逃離到荒野外,得到絕對的自由。可是,他錯了。

縱使逃離了社會的瑣碎,逃離了人際關系的勾心鬥角,可是卻終究逃不過生存的壓力。

當他獲得了全身心感受自然的自由時,吃喝住将成為主要問題。

他快樂嗎?

也許他覺得快樂,因為可以近距離地感受雄偉的高山與浩蕩的大河。

可是如果是我,我會覺得這是更大的約束。

我不願意也沒有能力親自扛槍狩獵,我無法忍受沾滿污垢的衣服和發臭的頭發。

我覺得,這是更大的不自由。

三、但是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

有的影評人認為克裡斯托弗舍棄了家人,令得家人過上了對他百般挂念和痛苦的生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對他的妹妹暫且不論,可是對欺瞞他的父母而言,并不為過。不能以不負責任的說辭便否定克裡斯托弗的行為。


正是他的父母給他帶來的灰色童年,我們不是克裡斯托弗,沒有權利替克裡斯托弗做出選擇,沒有權利替克裡斯托弗原諒他的父母。

從克裡斯托弗的角度而言,他的的選擇是恰當的。

就算他的父母給了他豐富的物質支持,但是卻無法給他健康的童年,更别妄談快樂。

這種缺愛的生活,也許生不如死。

...

四、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關鍵在于理解

克裡斯托弗的“悲劇”,本質上是對家庭、社會不理解。

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盡管給他帶來悲慘的家庭生活,但是倘若克裡斯托弗站在父母的角度,也許就能理解父母也同樣存在的不易。

母親也許未懷孕前并不知道自己身為情婦,也許父母都曾懊悔犯下的錯誤,并不斷在想辦法彌救......

父母确有不對的地方,但并不能因為有錯誤便否定父母的一切。


如果克裡斯托弗大學畢業後那段時間能與父母坦誠溝通,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也許克裡斯托弗就不會選擇流浪荒野,就不會在死亡的那一刻祈望與父母的團聚?

誰知道呢?我們不是當事人,況且事情早已成為過去。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從過去汲取教訓。

有時候,理解并原諒,是為了更好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