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荒蠻故事》,我在笑。
第二次看,我在冷笑。
第三次,看完默默關了燈,陷入一種奇異的沉默。
這部由六個故事拼接成的電影,像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暴怒樣本庫”:不管你是廚娘、工程師、新娘、富二代、母親,還是一個開車上高速的普通人,導演都能精準地戳中你隐藏最深的怒點,然後一巴掌把你拍進情緒失控的深淵。
這可不是單純的黑色幽默,它是一種集體性共鳴。普通人都見過這些時刻,甚至經曆過,隻不過你我比片中人多了一點“忍耐力”,或者說,是怕事的膽怯。
六個故事裡,我最喜歡的是公路那個。
兩個陌生男人在高速上吵起來,最開始不過是超車時一個“你瞧不起誰”的眼神,結果車門都沒關好就打到天荒地老。
你以為是車技的比拼,其實是尊嚴的較量;
你以為是怒氣的釋放,其實是社會角色之間的自證。
這不就是我們每天在職場、電梯間、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嗎?
人們小心維持着“有素質”的外表,但内心早已千瘡百孔。
有的人憋到最後一刻,選擇爆炸;有的人爆炸不了,隻能内傷到死。
《婚禮》那個故事太瘋癫,但又太真實。
一場看似光鮮的婚禮,半小時内塌成一場修羅場。新娘得知新郎出軌了,還把第三者請來婚禮當嘉賓……她一邊對着全場賓客微笑,一邊眼神漸冷,最後,親手把婚禮變成一場“血的慶典”。
所有人都勸她冷靜,她卻越笑越瘋。
導演根本沒想“勸善”,他隻想告訴你——女人一旦不演了,後果就是整個劇本都得改。
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是狠的。
他不給角色轉圜餘地,更不給觀衆留情面。
你看完不會覺得“他們瘋了”,你會覺得“他們終于做了我不敢做的事”。
像工程師對政府機關的怒火、母親為了兒子铤而走險、糕點師傅對高官不公的反擊……我們都見過、聽過、心裡罵過,可最後還是乖乖付了罰單、忍了委屈、吞了啞巴虧。
習慣壓抑,卻又期待别人幫我們報仇。
這部電影,就是幫我們做了一場高能幻想實驗。
《荒蠻故事》之所以被稱為“神片”,不是因為它技術多高超(雖然節奏、配樂、鏡頭都相當利索),而是它敢拍、敢說、敢笑你也敢罵你。
它把人類社會那些平時說不出口的龌龊、僞善、憤怒、懦弱,統統攤開,像一張餐桌一樣擺在你面前。
你看完,會覺得荒誕,也會覺得“真實得荒唐”。
看完你會笑,但笑完你會問自己:
如果我是他們,我會不會……也失控?
寫在最後~
電影底色是荒唐的,但背後的情緒卻極其精準。如果你也在某個階段,覺得快忍不住了,不妨看看這部片子——不是教你爆炸,而是教你明白:
情緒失控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是每一次“算了”之後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