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複盤:
第一、每天寫100字(簡書規定的)
✓ 完成情況:寫了11084個字
第二、每天跑步1分鐘
✓ 完成情況:跑了15分鐘
第三、每天讀一頁書
✳️ 完成情況:未完成
第四、早睡早起
(早:7:30—晚:23:00)
✓ 完成情況:起床:7:30 睡覺:待定

故事簡介:
故事一切由三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帶出,一個是刁蠻的明朝公主,一個是清朝深宮裡的風流皇帝,一個是流放邊疆的藩王之子。由他們撞擊出來的友情火花,繼而燃點出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及一段崎岖的人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最真摯的愛情,最完美的友情

這部電視劇算得上是我的童年劇了,和當年的《還珠格格》、《新白娘子傳奇》、《西遊記》、《封神榜》等等一系列的童年劇一樣,受到熱捧,我記得剛上小學時在鳳凰衛視斷斷續續地看的——家教甚嚴,哪能讓我小小年紀看談情說愛?那時我抱着打遊擊的覺悟看肥皂劇。所以我從來不知道這場恩怨情仇的緣起,重播了幾次之後我好歹才看到了結局的相擁,卻不明白他們到底會不會在一起。
每年就像湖南衛視暑假都會重播《還珠格格》那樣,我每年都會去重溫《懷玉公主》,最近我又把故事脈絡完整過了一遍(當然啦,跳過無數插科打诨的細節,雖然那些偶爾也出彩)。作為偶像劇,弱點真是蠻多的,比方說試圖将宮鬥和政鬥都揉進愛情糾葛來,但是段位都比宮鬥劇和權謀劇低了很多啊…那優點?更認真,更自然!自然在于,與現在滿屏特色審美風(網紅臉、歐美向身材、高飽和度高亮撞色拼接配色…)和粗糙後期(摳圖、虛景)相比,至少這部老劇養眼啊。認真在于,叫得上名字的角色沒有一個演技讓我看不過去的,不是現在許多空有顔值的流量小花小生可比。人家演太監是太監(圖公公戲精),演丫鬟像丫鬟,沒有因為演個小人物就敷衍了事。
可能是梅姐姐長大了,成熟了,比起小時候看《懷玉公主》時的心境也不一樣了,喜歡的人也有了新的變化。
小時候喜歡癡情又傻萌傻萌的康熙,如今再回首看的時候就覺得成熟穩重的吳應熊更值得讓人喜歡。
如果别人問我,如果我是懷玉,我會選擇誰?以前的我估計會回答當然是玄烨,現在或許我會回答的是吳應熊。

當時情窦初開的我深深地被劇中扮演“康熙皇帝”的孫耀威和“吳應熊”的王皓吸引住了,他們對“傅懷玉”的深情确實感動了我。且不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是否違背了曆史,康熙皇帝和吳應熊本人真實性情是如何,就劇論事就是了。
“皇上”和“吳應熊”代表着兩種截然不同性情的男人,但是他們有着對愛情同樣執着的追求和專一。“皇上”有着儒雅書生的氣質,平易近人、處事睿智、冷靜,事事都為“懷玉”着想,可是沉穩中帶有一點小孩子氣,也許這正是他可愛之處。最重要的是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卻沒有什麼皇帝的架子。可以說,他是女人們心中的完美男人。當時,如果我是“懷玉”我會毫不猶豫選擇“皇上”。
時隔十年後,我不經意在某電視台看到這部劇的重播,我的選擇卻是“吳應熊”。為什麼是他呢?劇中把“吳應熊”塑造成一個鐵铮铮的漢子形象。他不屈服權力,不貪圖榮華富貴,不願意成為政治婚姻下的犧牲,勇于排除一切困難隻為一心追求自己的所愛。這種為愛不顧一切,正是我所欣賞的,也許這也正是我所缺乏的。他唯一的不足就是做事有點魯莽,沒有把握好時機。可是,剛開始時他是可以首先向“懷玉”表白的,可他就是吞吞吐吐,錯失良機,把“懷玉”放走了。後來他一次次對“懷玉”深情的表白都無法感動她了,因為她的心裡已經心有所屬了。
如果我是“懷玉”的話,第一次“吳應熊”帶她乘船南下的時候就決心離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當然這樣走确實是不負責任,且不說“吳三桂”會因此大舉進攻京城,無數生靈塗炭,就是“玉格格”誘拐“吳應熊”棄質離京,這一條罪名就可以使“傅家”誅連九族。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京城,請求“皇上”理解,然後把一切事情處理好就隐居到雲南,和“吳應熊”過着神仙眷侶的生活。皇宮真的不适合“懷玉”,每天過着爾虞我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女人能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老公,更何況他是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肩負傳宗接代的大任。這是始終堅持一夫一妻制的“懷玉”所不能容忍的。

每個階段我們都有着不同自己喜歡的人的模型,我們會用這不同的标準去選擇愛的人。當時情窦初開的我會喜歡高帥富的完美男人;等我再長大一點稍微明白愛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我會喜歡有才情、陽光、專一的男人;等有一些社會閱曆和一些感情經驗後,我會發現自己更需要的是一個有責任感、安全感、上進心、專一的好男人。可能這才是我一生所最需要的。
懷玉名副其實是個禍頭子,我現在才驚覺:這,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傻白甜麼?我小時候喜歡看她快意恩仇,現在卻覺得和這妹子連朋友都難做——驚天大鍋一個接一個甩來,若不是主角光環在身(男主假公濟私+ 男二私而忘公 + 王府後盾 + ...),她能活過開頭嘛。不是懷玉變過分了,而是看劇的我長大了。不過不違和的是,懷玉在後期曆經變故後,尤其是知道身世後,也不再僅僅是個傻白甜。(還說别人呢,我在她那個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乖巧多了,聰明一點,一樣傻白甜…)
小時候支持主角的官配,希望他們在一起。現在看來,這個版本的康熙即使定位是少年天子,可給我的感覺還是偏奶油小生,更像個纨绔子弟,而缺少八歲即登基的天子應有的沉穩和殺伐決斷(這方面我看還不如片中的吳應熊)。其實男主也頗有傻白甜的成分,所以看他前幾集就愛上懷玉還是不算違和的——情窦初開的少年和少女迷糊的初戀嘛。懷玉對他,一開始代表着宮外的花花世界,是驚險刺激,是快活潇灑;後來恢複女兒裝,又有天子表妹這等尊貴身份加持,納入懷中簡直順水推舟,連後期的國恨家仇也沒給他們造成多大障礙(論宿命的糾結,類似女主人設的新劇《龍珠傳奇》更突出)。他們的生死相護的感情不能算少,可是限于主角們的認知水平,我始終不能把這種感情視為深刻。

小時候看到吳應熊,雖然也喜歡他,難免覺得他多事礙着官配,最好早點死心,好好和建甯過日子。重溫的時候倒覺得吳應熊和公主比當初更吸引我了。身為世子,他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而敏感的政治身份,更應讓他懂得謹言慎行,知進退。皇上愛懷玉不過往往要放水,他的愛卻總把他推入火坑,輕則受訓斥,重則常有性命之虞。這麼艱難的甚至還沒有對等回應的愛,他居然也愛過來了。(現實中難道可以存在嗎?)劇中試圖借吳應熊之口對這份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情合理化:他此生都在别人給他的設定中委屈求全,不得施展抱負,雖生猶死,倒不如為了自己真心所愛所亡。這般說來,懷玉就是他黑暗人生中罕有的燈,他便甘願飛蛾撲火。這裡不得不贊演員王皓的演繹,可能也有自身個性契合的原因?整部劇中,吳應熊如果不是完全沒有,也是幾乎沒有開懷大笑的,連大幅度的微笑也少見,那也是在兄弟聚會或者對懷玉。對大多數人,他都是一臉深沉嚴肅,最多保持嘴角的禮節性微笑。這樣的人,你一眼看去就會覺得他活在重壓之下,腦中始終緊繃着弦,一步都不得踏錯——可他又為懷玉一錯再錯,連自己的婚姻幸福也很可能錯過了。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古人誠不我欺。
全劇僅有的用古詩詞稍顯文藝的情節都用在他身上了,也難怪我會屬意吧。

我看到的第一處是接受賜婚後醉酒表白,出自南宋樂婉的《蔔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
要見無因見,拼了終難拼。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

第二處是臨近成婚前見到懷玉廊前獨立,便接下了懷玉詠的詩句,出自唐代張泌的《寄人》:
别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此處忍不住掩卷歎息多情的明明是你啊!)

第三處是臨近結尾三兄妹從叛軍和亂黨手中死裡逃生,吳應熊不辭而别時留下的字,出自元曲《山坡羊》,作者陳草庵:
晨雞初叫,昏鴉争噪。那個不去紅塵鬧?
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如《一程山水一程歌》所唱: 世上何物最易催少年老,半是心中積霜半是人影杳 。)

我小時候同情建甯,現在在同情之餘更多了幾分喟歎:應熊愛得辛苦,愛得出生入死,她又何嘗不愛得卑微,從天之驕女愛到愁腸百結。曆史上的建甯其實是康熙的姑姑,12歲就婚配吳應熊,22年後其夫其子因叛亂被絞,我不知道她是怎麼熬到63歲壽終正寝的。無論她與吳應熊有沒有感情,這樣的婚姻,乃至人生,都注定是一場悲劇。可話說回來,最是無情帝王家,古代為我所知的公主大多不能好好過一生。

其實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随便舉兩個:
細節好評之一:公主找到正和皇上商議要隻身涉險去救懷玉的應熊,一番哭訴之下扭頭就要撞門自盡,應熊驚呼一聲“公主”——公主的頭還沒碰到門,他的手早已護在她的額頭了。這樣好的男人偏偏就是不愛你,也實在是無可奈何之事。面對悲痛欲絕的公主,他終究答應救出懷玉後陪公主去盛京,就此告别過去。
細節好評之二:最後的告别,吳應熊一句話也沒對懷玉說,甚至沒有看她,基本隻和皇上與公主互動。公主說走了,他跳上馬車就要抽鞭快跑,還是被公主扯了下袖子才緩了片刻,最後回頭看了一眼——他什麼都沒說,卻似乎什麼都說了,就算再愛她,若這份愛隻能給彼此帶來負累,那還是裝作無所留戀吧。以他現在的身份,實在是沒有資格再争什麼了。
就算真地可以讓時光倒流,說要重新開始,隻怕每個人處在當時的情境下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那還說什麼“人生若隻如初見”呢?情路再苦,前途再險,也不想僅僅隻是遇見而已。一見誤終身又如何?不見才是終身誤。

關于《懷玉公主》的曆史事迹,如果你是曆史粉或者是清朝曆史粉,請出門右轉,不送。
這部電視劇,我可以大膽的告訴大家這是一部關于康熙的故事,但也可以說和康熙時期的故事沒半點關系。
關于劇中人物的原型,真的不好說。
曆史上并不存在懷玉公主這個人,懷玉公主的原型可以說是康熙時期後妃衆多人物的命運總集。
前朝公主和當今皇帝蕩氣回腸的偉大愛情,編劇的确寫得用心,故事也好看。本來本故事純屬虛構,借用幾個曆史人物的名字和朝代設定來講架空愛情故事,沒有什麼考看曆史的必要。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懷玉’前朝公主的身份:
明朝最後一個公主叫做‘長平公主’生于1629年,卒于1646年,享年17歲。而我們的清朝康熙大帝可是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
由時間推算,前朝公主怎麼可能和康熙談情說愛呢?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前朝公主是獨臂。
所以《懷玉公主》中懷玉的身份是瞎掰的。
關于明朝最後一位公主的故事,可以去看TVB佘詩曼、馬浚偉主演的《帝女花》說的就是明朝末代公主和額驸周世顯的故事。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懷玉’後妃身份:
其一:曆史上【愛新覺羅·玄烨】的确和一個叫【懷玉】的漢人有姻親關聯。這位【懷玉】姓石,叫石懷玉,不過不是玄烨的老婆,而是玄烨的“嶽父”。換而言之,石懷玉的女兒,石氏是康熙的庶妃(貌似沒冊封)。既然沒有冊封,又有載入那自然是因為給皇帝生了皇嗣咯。這位石懷玉之女,于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爺60了喲),生皇二十三子鎮國公允祁。這位庶妃,姓石,是漢姓,初步斷定她是漢人(沒有冊封也不奇怪);他爹隻提及姓名沒有記官職,因此也不屬于漢官編入的哪旗。這位石懷玉之女,又稱靜嫔,估計名字裡頭有“靜”字。
原文:
靜嫔石氏,石懷玉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鎮國公允祁。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乾隆23年(1758)才死的,也就是說康熙52年(1713)生皇子後,又在宮裡呆了45年。也見證了三朝皇帝(康熙至少9年,雍正13年,乾隆23年)。如果她15歲以上和玄烨好上 大約也活了六十來歲了。
其二:懷玉的第二身份,懷玉的額娘是康熙的姨娘(康熙生母佟妃的姐妹),懷玉是康熙的表妹,算的上皇親國戚,父親位高權重,這與曆史上的孝懿仁皇後家事相符。懷玉公主所講述的事情和曆史事實有很大的差别,清朝曆史上的孝懿仁皇後在迷離之際,康熙才下诏封她為自己的第三位皇後,并且在位僅一天就仙逝了。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成韻’後妃身份:
懷玉公主劇中的成韻先是康熙的貴人,後晉封為皇後,在其被冊封大概半年後被康熙處死,與曆史上康熙的第二位皇後孝昭仁皇後類似,孝昭仁皇後也是從妃子晉升為皇後的,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僅半年,康熙十七年她就去世了。無子嗣。
另外還有一個猜想,康熙還有另外一位庶妃→陳氏
陳氏也有興趣瞧了一下,故事裡有個成韻和成親王(當時親王應該都姓愛新覺羅吧為什麼大家都口口聲聲成家)。曆史上陳家自然不會是親王世家了,連達官顯貴都不是-- 陳,傅都是漢姓麼(傅家還供着清太祖一類的祖先畫像,所以設定自然也不是降清的漢将;再者,貌似論戰功有封藩王沒有封親王的)皇親國戚不沾邊的。曆史上的确有姓陳的庶妃。而且康熙晚年的庶妃有兩個陳氏,和石懷玉之女一樣,都替玄烨生了子嗣。
先說第一個
原文:
熙嫔陳氏,陳玉卿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熙嬪。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對允禧的印象估計是在《甄嬛傳》裡面那個娶了甄嬛親妹甄玉娆的那位吧)
另一個陳氏
原文:
贈穆嫔陳氏,陳岐山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祕。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白貴人。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卒,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追尊為皇祖穆嬪。
陳岐山之女,康熙55年(玄烨63歲)生皇子,雍正5年卒,至少也在宮裡呆了11年。有人揣測說她死的時候才30來歲,無查考。
另外還的确有個姓陳的貴人。
原文:
貴人陳氏,陳秀女。康熙52年(玄烨60歲),生皇子允禐。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皇後’:
故事裡就玄烨為立皇後的事情糾結了好大篇幅,曆史的康熙帝的皇後我也随便看了一下,還有好幾任。
第一任衆所周知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13歲嫁給12歲的康熙(康熙4年);康熙13年(22歲)難産去世。生嫡長子‘胤礽’
第二任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原為妃,康熙16年冊封為皇後,半年後薨。無子嗣
第三任領侍衛内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生母的嫡親侄女。康熙16年八月冊封為貴妃,20年晉升為皇貴妃。康熙28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雍正帝養母。
最後一任是德妃雍正帝的生母,死後雍正追封的皇後。
這樣一看康熙帝的皇後們命都不太好。相比故事裡【成韻】老是念叨的【皇後是不會死的】似乎恰恰相反。
據說康熙對第一任早逝的皇後感情很深。
有人舉例: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裡氏去世後第三天,梓宮遷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幾乎每天都去舉哀;後來他親自将梓宮送往昌平鞏華城,從六月到十二月,他去鞏華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學者統計,從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這四年裡,每逢臘月二十九,他都去鞏華城陪伴亡靈。
所以說康熙對懷玉的寵愛猶如康熙對待赫舍裡皇後的寵愛一樣。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建甯長公主:
除了本故事之外亦有作品都塑造了刁蠻任性又活潑可愛的皇妹建甯公主的形象。而曆史上也确有建甯公主和吳應熊的政治聯姻。不過他兩結婚的時候康熙還沒有出生,所以賜婚自然也不是康熙賜的。
曆史上的建甯長公主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非要說皇妹的話,是順治的妹妹,皇太極的十四女,據說是清代曆史上唯一一個嫁給漢人的格格。順治10年,12歲的公主下嫁給吳應熊(孝莊主的婚);順治16年封為【和碩建甯長公主】。康熙生于順治11年。所以公主在玄烨出生前就已經嫁了。不過吳應熊倒是康熙14年才處死的。吳應熊的生年不詳,不過玄烨出生以前就成婚了,比康熙大是肯定的了。
所以康熙不是賜婚的人,也不會和吳應熊成為拜把兄弟,更不會去同時愛上一個女人。

關于《懷玉公主》劇中的皇太後:
我記得懷玉無意間闖進頤壽園的時候,太皇太後看到懷玉手上有傷,就問了一句“仁憲”對你用刑了?當時懷玉還疑惑‘仁憲’是誰?
可想而知‘仁憲’就是劇中那個專橫護短的非常讓人反感的皇太後了。
仁憲皇太後即孝惠章皇後,是順治帝的第二任皇後,科爾沁貝勒綽爾濟的女兒,順治帝第一任皇後博爾濟吉特·孟古青的侄女。
所以仁憲皇太後可是孝莊太皇太後的侄孫女啊,那麼她應該和太皇太後是一個族群,姓博爾濟吉特氏的,劇中姓成是幾個意思哦??
仁憲皇太後出生于公元1641年,公元1654年被選為滿珠習禮孫,入宮為妃,次月被立為皇後。仁憲皇太後在皇後位的時候,順治帝因寵愛董鄂妃,一度想要廢黜她而改立董鄂妃為皇後,但因太後阻撓最後沒有成功。公元1661年,皇三子玄烨繼位,即康熙帝,孝惠章皇後于是與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後兩宮并存,被尊為母後皇太後,徽号為仁憲皇太後。
仁憲皇太後以賢良淑德著稱,生前與婆婆孝莊文皇後以及兒媳赫舍裡氏三代皇後相處和諧親密,可謂清朝曆史上的典範。而仁憲皇太後在後位六十三年,不幹預朝政,對非親生的康熙不吝關愛,康熙帝也因此非常敬重這位嫡母。公元1718年,仁憲皇太後在陪伴康熙走過五十五年帝位之後離世,享年七十七歲。
這位皇太後和康熙算得上真正的‘母慈子孝’,哪裡會像電視劇中那般,逼迫皇帝立後。

----------小結--------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隻有24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
曆史上的康熙自然遠不如故事裡的玄烨專情。晚年的時候還招惹那麼多漢人家妙齡少女生小孩。甚至不如順治皇帝,雖說順治為了董鄂妃出家沒有證據,但是他專寵董鄂妃還是有迹可循的。至于康熙的第一任皇後,開始圖的就是政治婚姻,多半是孝莊和索尼包辦的。而後說守靈什麼的,明顯一年去的比一年少;有了新人忘了死人也不足為奇。
也正因為人的不專情,所以大家都要把故事編好了,編得精彩些,轟轟烈烈些,愛得死生契闊些--正史什麼的隻是人性劣質的寫照,偉大的愛和強大的腳本不需要劣質的正史。
所以這隻是一部曆史人物的架空故事,如果你是曆史愛好者,那麼就請你出門右轉,不送。

吳應熊内心獨白:
吳應熊 如有來生隻求與愛走天涯
如今又來重溫,對玄烨懷玉無感,唯一讓我注目的還是那個叫吳應熊的男人,撇開曆史不談,因為這部戲早已和曆史無關。
一直想說,他對懷玉如此的癡情算不算遺傳,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顔,為了一個陳圓圓,斷了明朝江山,他如今同樣也是為了一個女人。
正如蘭姨所說,怪隻怪他投錯了胎 做了叛賊之子。可這不是他的錯,他從小就知道,周圍所有人對他的阿谀奉承恭敬敬畏都是表面的,背地裡沒有人真的尊敬他,在滿清人眼裡,他是漢人,在漢人眼裡,他是叛賊,人人得而誅之。
從戲裡看來,他沒有朋友,他是孤獨的。
作為一個藩王之子 他沒有尚之信那種纨绔子弟的習氣。
他不好煙花之地 不嗜酒好賭不窮奢極欲。
他一表人才 能文能武哪怕安靜的站着 也能表現那種與生俱來的英氣。
他很少笑,那種發自内心的歡笑,唯有那麼幾次,也是面對懷玉。
他這一生都是錯的,生在不該生的家 愛上不該愛的人 所以注定悲劇。
與玄烨還有懷玉結拜之時,他是快樂的,之後的幾次相聚,他也是真心相對的,但是對于突如其來的兩個人,他還是心存芥蒂。
皇帝終究是皇帝,他和皇帝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這才是悲劇的開始。
從後面吳三桂出現的戲份裡可以看出,他的父親沒有給予他過多的父愛,可以想他兒時的成長環境。如他所講,他的父親想做皇帝想瘋了,為了這個他可以鞭笞他的兒子,軟禁他和公主,利用他對懷玉的愛,對康熙的情。
他隻是吳三桂手中的棋子。
多年質子生活已讓他對生命無再多的渴望,直到有一個叫懷玉的女孩出現在他面前,仿佛點燃了他生命中唯一的一盞燈火。
為了懷玉他可以做任何事,任何以性命為代價的事。
作為質子,離京就是死罪,為了懷玉他離了。
作為藩王之子,為了懷玉,他得罪了實屬同盟的尚之信。
作為有名無實的世子頭銜,他得罪了權傾朝野的成親王。
為了懷玉,他無數次頂撞康熙劫法場,闖天牢,一個男人可以為女人做的所有的事情,他都做了。
隻可惜懷玉不愛他,在懷玉心裡,他永遠隻是那個包容她疼愛她的大哥,那個她命裡的福星,隻要她有難,吳應熊總會出現在她面前。
我看到吳應熊笑了,在懷玉決定和他回雲南的時候,他不知真相,隻是當懷玉要去雲南時,他露出的久違的笑容,那一刻他忘記了他是質子不可離京,他什麼都不在乎了,隻要懷玉肯于他一起,他願意浪迹天涯。
對于皇帝,他是衷心的,無數次面對皇帝提起削藩事情的時候,他一直明白,皇帝與父親之間遲早會兵戎相見,雖然戲裡沒演,但是我相信,真的那一天他的劍一定不會刺向康熙。
難為建甯會愛上他,誰都會愛上他 一個這樣讓人心痛的男人。一個集帝王寵愛于一身的刁蠻公主,為了吳應熊最終改變的自己,見到吳應熊前,我相信她的生活裡沒有眼淚,因為沒有人會讓她不開心,知道吳應熊出現,這個高貴的公主流幹了所有的眼淚,多少次的磨難終究換來兩個人的遠走天涯。他愛上了建甯但永遠不是對于懷玉的那種情窦初開無怨無悔的愛。
他總會那麼無奈的笑,那麼痛苦的笑,帶給看客的永遠是道不盡的辛酸。
吳應熊的眼睛會說話,當懷玉躺在床上,當懷玉不能開口講話,當懷玉面臨被斬首時不善言辭的他,眼中流露那種驚慌失措與憐惜讓人心碎。
如果真有續集,希望他可以真的抛棄對懷玉的癡,愛上建甯,彼此白首一生。
或許這會讓人覺得他不再完美,可是我不想他背負完美的癡情痛苦一生。
他需要快樂,因為懷玉愛的不是他。
他應該下半輩子過正常的生活,擁有簡單的快樂,平常的家足以!

建甯公主内心獨白:
建甯的自白——雖然看似不經意的綻放,也是經曆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
(栀子花的花語:原地守候你的愛,等待你的愛。)
在衆人眼裡,我是至高無上的公主。
在母後眼裡,我是她老人家唯一疼愛的女兒。
在皇兄眼裡,我是他承諾過要照顧一輩子的責任。
記憶中,她是在令所有人羨慕的環境下長大的。
一呼百應,錦衣玉食,金尊玉貴,從來不知道痛苦的滋味。
直到我遇見了吳應熊。
他,是前朝叛将吳三桂的兒子。
一輩子受盡世人的唾棄與謾罵,還身不由己的做了朝廷質子。
而他,卻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眉宇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清高。
很難想像,吳三桂那樣的大奸賊也會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兒子。
為了穩住三藩,皇帝哥哥将我指婚給他。
可他的心裡,已經另有所愛,一個如陽光般樂觀開朗的女子。
不知世間險惡,沒有半點瑕疵,卻有着别人一生都在渴求的東西。
親人的寵愛,養尊的富足。單純而美好,善良而勇敢。
斜眼看着她,我見尤憐。
我深知應熊為何如此迷戀那個女孩,因為他在黑暗中,已經待了太久太久。
那位少女的出現,像一盞黑夜裡的燈,讓他原本疲憊的心,對生活有了美好向往。
為了懷玉,他不惜拒婚,違抗聖旨。
哪怕皇帝哥哥要将他就地正法,他也堅決如鐵。
但是不久之後,他改變了主意了。
他向皇兄請示,希望能夠盡快與我完婚。
因為他那狼子野心的父王,打探出了懷玉驚人的身世。
原來,那個不是凡品的女子,并非真正的滿清格格,而是前朝明室遺孤。
為了保護懷玉的身世不被揭發,他無奈之下,答應娶我。
然而他的心,從未在懷玉身上移開片刻。
豪華隆重的婚禮,卻帶給我如此凄涼的感受。
整個過程,他的眉頭都沒有舒展過。
好花,好月,好良宵,離我們太遙遠。
誰能相信,堂堂的建甯公主,自新婚起,就受盡了丈夫的冷落。
這個男人,我愛的無可救藥,而他,卻愛别人愛的無可救藥。
盡管他一再解釋,他對懷玉懷玉隻有結義之情。
但是,感情這東西實在難以僞裝,片刻的柔情,騙不了我。
真的,隻是兄妹情深這麼簡單嗎?
當你看到她身處危難的時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很痛,恨不得自己來取代她,替她承受所有的艱險和疼痛。
你内心深處,我苦苦想要挖掘的情感,正像雨後春筍般往外冒,卻不是為了我。
此時,有一件天大的事情,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你那一輩子反複無常的父親,終于按耐不住,與朝廷對抗。
在皇帝哥哥的恩準下,我們決定去隐居,遠離這傷感的一切。
當我們坐上馬車的那一刻,我不知道,你是否還對她念念不忘。
你的未來,是否隻會有我的參與。
來生,我一定要比懷玉更早認識你,滿滿的占領你的心。

成韻内心獨白:
血淋淋的無奈,融化冰雪的蒼白。
誰願意,用前世五百年的回眸,等待。
通往地獄的死亡之花,一邊妖豔一邊疼痛的花開。
一邊是汩汩流淌的溫暖一邊又是湧不盡的黑暗憂傷...
(黑色曼陀羅的花語:不可預知的黑暗、死亡和颠沛流離的愛。凡間的無愛與無仇,被傷害的堅韌創痍的心靈,生的不歸之路。)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地獄,果然像我曾經的心一樣的冷。
有人怨我無情,有人說我是魔鬼,有人對我恨之入骨...
是的,這輩子,我做了太多不可原諒的事。
很多人以為,女孩子一進宮,就能飛上枝頭變鳳凰。
可是到頭來,究竟是鳳凰還是鬼,誰也說不清。
記得小時候,因為太後姑媽的關系,第一次随阿瑪進宮。
宮裡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年幼的我。
将來我長大了也要當皇後。
原本隻是一句幼稚的戲言,誰知姑媽竟一口答應。
就這樣,一句玩笑話,注定了我一生的命運。
從那以後,姑媽把我留在身邊,親自細心的調教我。
而我,也很努力的學着。
盼望着有一天,能像她一樣,出人頭地。
長大後,姑媽把我送到皇上身邊,想盡一切辦法,企圖将我推上皇後的寶座。
可是,皇上毫不領情。
每一次,他不是找借口拖延,就是想方設法轉移話題。
我盡心盡力的付出,換來的總是他冷漠的敷衍。
他對我的輕視,更激起我對他勢在必得的決心。
我發誓,
我将不惜一切代價得到皇後的位置,不計一切後果得到我想要的。
哪怕過程中會惹出很多傷天害理的事,連累很多無辜的人,我也絕不心軟。
甯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負我。
于是,我不擇手段,做出了無數連我自己都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我的所做所為,
姑媽在太皇太後面前擡不起頭。
我自己被打入冷宮,我的親弟弟無奈之下放棄了他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變成和我一樣見利忘義,冷酷無情的人。
甚至他的死,間接也是因為我。
還有燕兒,小乙子,茵茵...
然而,被名利沖昏了的我,竟還是執迷不悟,隻盼着能早日當上皇後...
終于,通過一系列的陰謀,腳踏無數冤魂。
我如願以償的登上了皇後的寶座。
可是,我的内心依然很空虛,任憑多少的金錢與權利都無法填滿。
紅顔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夜夜獨守空房的日子裡,我開始明白,我更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懂我且疼我的人而已。
然而這個人,早已心有所屬。
用他的話說。
那個女子聰明大方,純真無邪。
活潑但不失莊重,可愛但不失調皮。
除了她以外,他的心裡再也容不下别人。
為了得到我想要的,不管付出什麼代價,我也絕不心軟。
當我路者,死——
成安如此,燕兒如此,情敵傅懷玉,也是如此。
于是,我再三陷害她,
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
眼看着她一次次往下跳,我成功了,幾乎——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我總相信,自己能夠鏟除一切障礙。
可是偏偏她,幾乎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
就在我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你冰冷的表情出現在我面前,揭穿了我的種種的罪行。
我驚恐的發現,你眼底的恨意。
不要這樣看着我,我也是太在乎你了。
你可曾扪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正眼瞧過我了?
你依然無法讀懂我眼裡的無奈,摘下我的鳳冠,将我打入冷宮,侯指領死...
我以為,你會回心轉意;
我以為,姑媽會為我求情;
我以為,自己還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是,盼來的,卻是你欽賜的白绫。
我使出渾身的力氣将白陵勒住自己的脖子。
我的身體開始無力。
我的意識漸漸迷糊。
我的一生,根本就是一個大笑話。
隻可惜,明白的太晚。
一滴晶瑩的淚水,從我的眼角滑落..

此時此刻,用整部劇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來結尾...
「清朝皇帝,明朝公主,我們比肩坐在一起,這畫面不是有些時空倒錯,不太協調嗎?」
「可是我們相愛啊,愛在國仇家恨裡,其實也是一種浪漫。試問天下男女,誰能跟我們這般親密?回看曆史,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朝代的取而代之,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像你我這樣,跨越兩朝的愛情,其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後悔嗎?」
「我不悔,也無憾,隻是人太軟弱,要抗拒宿命,實在是艱難。哥哥和成瑩,應熊和建甯,又何嘗不是呢?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玄烨,如果你真的珍惜我,就把我的家人還給我。如此才不枉我們兩個相愛一場。」
以上對話是取自華視「懷玉公主」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
可是愛在國仇家恨裡
我不認為可以無悔無憾,
畢竟那是會犧牲很多而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