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乒乓》看完已經很久了,今天就來說幾句吧。
臨近上映改配音導緻初三開畫;導演組合前期影片口碑崩塌;乒乓國人關注度不高;演員過度綜藝……
略舉幾例,說明這部電影其實并不缺乏熱度。票房的不理想,我認為實則是電影本身平淡無味。
1.故事情節平淡無味。
陷入低谷,遴選教練(候選人中長篇大論的一定選不上,寥寥數語的一定選中),組建團隊(叫回競争對手、發現新人),整頓紀律,大賽前傷病困擾,失利之後的調查,克服心障,取得勝利。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冠以“中國”之名不應成為限制編劇想象的枷鎖,“國球”小衆更不是借口。因循守舊、缺乏創新,以同樣的結構換個外殼的創作心态恐怕才是失敗之源。《摔跤吧,爸爸》的精髓他們遠遠沒有學到。
2.表演、符号化痕迹明顯。
電影中,至少有三處畫面的轉場是從導演喊“action”後即剪輯的,純純的表演痕迹,使得觀衆難以入戲,難以獲得沉浸式的體驗。以國旗為背景的鏡頭顯然是經過導演或者攝影組精心設計的,但恰恰就是這種“精心”顯得很刻意,觀感的尴尬帶來的感動就大大折扣。
3.想要傳承的情懷沒有呈現,結構顯得不夠完整。
從《銀河補習班》開始,傳遞情懷、關注青少年的成長(教育)開始在鄧超的電影裡顯現,《乒乓》裡有足夠多的鏡頭和細節都在描述傳承。國家隊的選角,兩位年輕隊員給予了足夠多的鏡頭;看台上特寫較多的也是孩子激動的眼神;影片最後,決賽時跑進看台的那位少年。這樣的意識是特别有意義的。但問題是不管哪一個此類的鏡頭都淺嘗辄止、蜻蜓點水,均沒有展開或者在影片中顯示出“傳承”的效果。
有情懷、有炫技但又想投巧、借勢,是我對這部電影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