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的演技還是有的,但離開了喜劇,就顯得很微妙。電影裡總是忽閃着眼睛顯示出無辜可憐的氣質,讓我覺得臧女士不像一個馳騁商界的女強人。整體故事情節很亂,單從電影情節看,被抛棄的女人和孩子,明明可以回到家鄉,1977年的護士,絕對在大陸是一份體面而且收入不會太差的工作,電影一直在強調母愛,一開始就顯得臧完全不考慮女兒,如果是她單打獨鬥,等到條件好了再把女兒接過來,到顯得她是個為女兒考慮的母親,電影中卻帶着女兒住劏房做手工,讓女兒受到歧視,就覺得鼓吹的母愛很假大空,包括她最後說接母親到香港,但是後半段隻有事業的奮鬥,就覺得對母親的愛也是隻有口号。在豆瓣看了臧女士的生平和性格,才能理解到她當年為了什麼不回家鄉,結果整部電影甯可花更多的情景描寫香港的租客,都不願意刻畫臧的原生家庭和時代背景來圓劇情,隻能說獲得現在的票房是導演和編劇應得的。租客群像可能是為了突出臧在香港受到的幫助和導演私心的堆香港藝人的戲,但是薛凱琪扮演的舞女潑英國水兵的情節是為了顯示什麼?顯示港人表面臣服港英政府骨子裡卻反抗的軟兮兮的骨氣麼?這一段戲就和臧女士宣誓中國的餃子一樣的尴尬。隻能說,導演想搞得太多,又想走流程表現臧女士的事業成功,又想突出重點在母愛上,又想耍個小聰明塞一些主旋律達到一些目的,結果隻能融合成一個亂七八糟的故事。一星給那些還在試圖尋找出路的香港老面孔吧,一星給試圖尋找轉型道路的馬麗女士,猶記得當年夏洛特煩惱,年輕充滿活力的馬冬梅,和被生活磋磨的中年馬冬梅,都演繹的很好,馬麗女士不應該隻有現在的表現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