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中文名為《壞孩子的天空》,而在電影在日本發行時則是以《kids return》為題出現的。本片的導演北野武也将自己的種種人生經曆展現其中,作為北野武在車禍事件後的第一部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其中導演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于“理想”與“現實”的理解。
本片是充滿現實的電影,從人物上來說都是最平凡普通的人類,除開兩位小混混主人公還有在咖啡館打工後成為出租車司機的同學,兩位漫才演員等鮮活日常的人物;從導演經曆上看北野武既有過小混混經曆也曾以漫才演員這一身份的經曆,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電影;從鏡頭語言上來看本片多用固定鏡頭,中景,還有直接交代結局這也是導演特色,北野武曾說“在真是發生惡劣事件時,是不會讓人有那麼多準備工作的,一切都在一瞬間”例如出租車司機的車禍事故,阿勝被打等等,都是為了使電影呈現的更真實,表達的更現實。
本片也是充滿理想的電影,從人物上來說每一個小人物中都充滿着理想 并為之奮鬥着,兩位從隻有一兩位觀衆到座無虛席的漫才演員,出租車小哥想要賺錢養家,兩位主人公的拳擊夢和黑幫夢等等;從鏡頭語言來看,和很多北野武導演的電影一樣,同樣出現了“天使”這一符号,我認為這也是導演寄托自身希望與理想的符号。
在此充滿“現實”與“理想”的影片中導演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是壞孩子的理想破滅嗎?是通過漫才演員的成功告訴我們堅持才能獲得勝利嗎?是一種對理想的悲觀嗎?我認為不是,電影中人人都很努力,乖孩子喜歡幸子,努力賺錢,小馬雖嚣張跋扈卻兢兢業業為老大賣命,信志用它的全部精力練拳也從不偷懶,不論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都在一生懸命的努力着。導演在其中展現了現實到達理想的種種偶然性,如果不是剛好打阿勝的人是個拳擊手阿勝就不會學拳擊,那麼信志也不會踏上這一條路,如果不是黑幫老大剛好請了阿勝和信志一杯酒阿勝也不會産生做黑幫的想法,其實通往成功的正确方法常常是無用的,努力隻是其中必然的,而成功卻是偶然的,漫才演員的成功,隻是因為他們是幸運的那個。就如同老師在黑闆上講題,從開頭的甲午戰争到晚清的沒落,明明兩起事件都做了很多努力,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大清的洋務運動等一系列都失敗了,可能真的不是因為努力有高下之分,而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他們決定了最後的結局。
影片結尾當信志問起“我們完蛋了嗎?”小馬對信志說的那句“笨蛋,我們的一切才剛剛開始”使得一切此片關于“現實”與“理想”的話題化開,其實過去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未來的自己負責,全力去做就好,不論如何都會獲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