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很大,一天都過完了也沒走出來,腦子裡還在不斷放映電影的畫面。為什麼?

是啊,為什麼?

因為它的搞笑。因為他用喜劇的方式給我講述了一個關于“不被認可的愛”和這個愛背後的悲劇。因為它選擇了用一個14歲的小孩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悲劇。因為我看到了他們之間純粹熱烈的愛,并為之感動。

我很喜歡宋呈希的旁白講述。

孩子的想法是直接的。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從“無知”到“對與錯”,最後在進入成人階段的前後認識到“灰”,從此思想大多會在“黑白灰”中逐漸混沌。而宋呈希的思想正是處于“對與錯”的階段———是個追求“非黑即白”,力求得到定性的答案的階段。所以,他會讨厭每日啰嗦吵鬧的劉三蓮,會先一口認定作為他爸(宋正遠)的同性情人的高裕傑(阿傑)是壞人,在開頭時會根據阿傑的衣着來斷定“他一定有在嗑藥”。

這些“斷定”,在他的這個年紀,看起來是那麼自然———因為這就是14歲孩子的本性。“叛逆少年”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是個人思想萌芽的體現。所以,它們很稚氣、很天真、很有趣。

這樣的旁白講述加上簡單有趣的繪畫、滑稽的音效和輕快的音樂,更是讓娛樂效果大大增加,讓人忍俊不禁。

...

(但若是一個成年人來說這些話就明顯不合适。這些話隻會凸顯那個人的無知、庸俗、淺薄。所以為什麼說人要學習,要努力去多面看事物,提高自己的思維。)

令我後勁如此之大,最大的原因很簡單———演員們的戲好。

說說最回味的幾場戲吧。

第一個是阿傑在彈吉他時幻想出了宋正遠。那首定情之歌随琴弦的震動笨拙地飄出,那個逝去的男人為他的愛人點着了香煙。宋正遠出現的那刻,阿傑的眼眶瞬間充滿了淚水,擠得眼眶發紅,并且視線再也沒有離開過宋正遠的眼睛。依賴,嬌羞,委屈,想念,愛———是這一幕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情感要放進去。”

“感情都在你那邊,沒有了啦。”

...
...

- - - - - - - - - - -

“就算我喜歡你 我還是愛她啊。”

...

- - - - - - - - - - -

“我不懂為什麼我愛你她會難過。”

...

第二個是阿傑在宋呈希寫作業時跟他聊天。很喜歡邱澤這段戲的演繹,把他作為一個“0”的扭捏作态、妩媚用身體的搖晃和臉部的扁嘴撅嘴表現得淋漓盡緻,但同時卻不失男人的陽剛。這場戲他的表現是那樣的自然,且散發着難以言述的魅力。而之後在陽台的沉思與回想,他眼睛裡的失神、惆怅與想念,在黑夜之中尤其濃郁,使人不禁落淚。

...
...
...

第三個是《假期愉快》的舞台劇落幕時,阿傑望向了宋正遠曾經與他在舞台上偷偷對視時的位置。這場眼神戲,沒有特寫,而是給了遠景,但阿傑眼裡的想念,卻能抵達屏幕這側的我讓我落淚。

第四個是劉三蓮在心理咨詢師處無力地哭訴,隻想知道一個問題:“他真的沒有愛過我嗎?一點也沒有嗎?”她很崩潰,崩潰到說“一點也沒有嗎”都無法用聲音說出,隻剩顫抖的雙唇在無力掙紮。

第五個是個搞笑的場面。是宋呈希在預測劉三蓮的崩潰大哭。

ps:真的好喜歡聽劉三蓮叫宋呈希。莫名聽得很爽。

其實我會如此回味,是被阿傑和宋正遠之間的情感所感動了吧。很簡單:就是“我愛你”。

最後的總結,我隻想說: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