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劇就跟現在餐飲一樣,流水線化的預制品,還拉一堆老演員當門面,咋一看吸引人,實則不能細品,處處透露着粗糙。

看了5集,實在是不好看,後面又看了2集,還是覺得難看,《小巷人家》珠玉在前,這個真是哪哪不行。

1.人設立不住,5集了,光一個何大姐的人設都立不住,她說“女子不比男子差”,實際劇裡也想表現這樣,但是她的行為沒讓人覺得她強在哪。人設基本靠台詞。更不用說其他配角了。說他爸媽重男輕女吧,拼命追兒子,但是又表現出一副開明的樣子,很擰巴,後面幾集找補說是被隔壁老湯家刺激的,刺激能一點不顧老婆身體拼命生?沒腦子的麼?
想兒子就是想兒子,老老實實也不丢人,哪怕後面接受現實,對比兒子家庭,覺得女兒更孝順的走向也挺好,因為劇的中心肯定是六姐妹,現實生活中女兒也普遍更貼心,更符合現實。
追兒子其實也符合安徽老一輩的想法(根據出生率統計和經驗),現在人很偏激,劇裡重男輕女,但這個一直都存在,哪怕受教育的90後都有這樣的想法,更何況劇裡那兩個老的,都是我太奶那輩的了,想生個帶把的不要太正常。

2.故事懸浮,前7集的時間線1965-1975,剛好文化大革命,下鄉是個苦差,整得好像喜事一樣,然後勞作麼,就是空地上挖2下,意思一下。還有作為那個時代的大姐(也就是我奶奶那輩),那麼大了竟然連切菜都不會,就為了體現人物下鄉後的成長。

3.氛圍場景不符合時代背景,沒有代入感!雖然寫的是6、70年後市區,但是淮南也不個富裕地方,該說不說居住環境是真好,有廚房有客廳,家具也很新,很整潔!像現代社會的農村布局,就是搞個舊款式的家具,再搞個時代特色—毛主席照片,就當作時代特色了。
還有那個大劇院,那個時代電影可是個稀奇玩意,正常應該是被擠爆了,他們還跟現代人一樣規規矩矩看電影,我爸媽小時候看電影都是拿闆凳去看的,人頭攢動。
95年左右去過銅陵的市區,(銅陵比淮南富裕)具體細節不記得了,但是小街小巷的都比較窄的,泥土路也很多,一下雨都是全是泥。

農村就更沒那麼整潔了,00年代的農村沒劇裡那麼幹淨。
有一集,奶奶帶何大姐挖野菜開小竈,那個地方不就是現代公園嗎。觀衆就這麼好糊弄??起碼找個像樣的田野吧。劇組考證過那時候淮南的風土面貌嗎。

4.演員角色不貼。一個個快50的人演20歲的,尤其梅婷叫演老母親的媽,我滴乖,她演得不尴尬,我看着都尴尬死了。
不過那個老母親演的也很奇怪,不知道她對何大姐是個什麼心态,剛出場時時常對何大姐瞪着個眼,兇巴巴的,像後母似的,我還以為他要演重男輕女呢。

吃着預制菜,看着預制劇,無聊至極,不如看書,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