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剛立項時就聽說這原著隻有7萬字,若改成電視劇需要大力改編。所以我開始看劇的時候,特意看了一眼有多少集,好,16集,7萬字能撐到16集不錯了,16集也能剛好講一個精彩的故事。我就看,看啊看啊,怎麼16集還沒完?哦,旁邊有個條,往下一拉,嚎嘛,35集!7萬字的故事,35集!看到22集,我撐不下去了,這講了22集的運荔枝了,我感覺都快運到了,怎麼劇集才過半,别說李善德,本觀衆都累了。積攢了這麼久的期待,等不了一點,直接跳到最後一集,瞎咪?這是在鬧哪樣?怪力亂神都來啦?鄭平安做一夢,夢中有個鲫魚精給他面授機宜,結果還真應了!鄭平安和狗兒死了,還真有個魂魄飄出來跟鲫魚精說話,這怎麼畫風突變,演上聊齋了?右相,雖然一直沒有名字,長得也像戴了張臉譜面具,但咱都知道右相是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右相搶了李善德的功勞,李善德又一陣慷慨陳詞,被右相一個“滾”字喝住,灰溜溜走了,馬上卷鋪蓋逃去嶺南。臨行前設計,把蘋果放進荔枝筒裡催熟,導緻荔枝裡面迅速腐爛但是外面新鮮紅豔,以此嫁禍給搶功勞的右相。我就納悶了,蘋果催熟我們都知道,但是我不知道還能定點催熟啊?荔枝真要爛起來,那是沒章法的,神仙來了也是一陣亂爛,怎麼做到肉爛皮不爛的?而且呈給皇上貴妃吃的,沒有尚食局什麼的檢查嗎?再怎麼精貴,也得檢查啊,萬一裡面有毒呢?這麼不講基本法的嗎?就為了草草把右相扳倒?這麼一個爛尾的結局,這就是長安的荔枝?翻了下原著,原著的結尾,是李善德成功運了荔枝,但是被貶去嶺南,隔年剛好安史之亂,他躲過一劫,這不挺好的嗎?不是各種諷刺都在裡面了嗎?為啥結尾把聖人和貴妃塑造得那麼偉光正?這時候大唐才是一顆表皮光鮮内裡腐爛的荔枝,把這個特點借由運荔枝一事勾畫出來就行了,有什麼必要搞得又臭又長的35集最後來個狗尾續貂?而且原著裡面蘇諒是個精明的商人,他聞到了不詳的政治風氣馬上中途逃走了,還寫信給李善德勸他也趕緊逃,這才是精明的商人,識時務者為俊傑,電視劇裡是什麼,純粹一個充滿正義感和善良心的無知賭徒,賭上全副身家,最後被李善德和大唐官員們搞死了,我看李善德的愧疚之心好像也就那樣,一個老年商人的全副身家啊,這意味着什麼。我不喜歡蘇諒的改編和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