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周處除三害》,整部電影我總結兩個關鍵詞:舊、四不像。

舊的部分:

我發現最近一些台灣的比較爆款的電影,比如這部和《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熱度都挺高,但都卡在新舊之間。新的部分尤其新,甚至有些尖銳和先鋒,比如《鬼家人》裡gay的身份認同、現實處境、還有關于傳統冥婚和科學不迷信的讨論。但舊的部分就特别舊,比如對gay的刻畫、調侃、父親的忏悔、大團圓的結局(兩岸不同版本的吃餃子結局….)。太過時啦,土土的。

這部《周處除三害》也有同樣問題。

新的部分:描述被通緝者惡的狠勁、打鬥血腥場面的誠意和尺度、除二害部分故事選題的精彩(靈修這個頻繁發生的騙局類型,值得深度讨論)。

舊的部分:

女性角色的單一,還是功能性角色。

傳統電影裡女性角色分為兩種,婊子或聖母。這部裡面甭管外殼怎樣,反正都是聖母嘛。

王淨飾演的大哥的“女人”,其實是為了大哥能照顧監獄裡的媽媽,所以一直忍受被強奸。為了媽媽做如此犧牲的聖女,不還是奉獻奉獻奉獻。

阮經天飾演的男主角除掉大哥之餘,解救了她,從此她放在心上,最後男主角死刑之前,專門去為他剃胡子。男主角閉着眼睛像見到了媽媽般的嬰孩一樣哭泣,女孩一直為他抹眼淚。

太假了,太聖母了,太單調了,太男性想象中的女性了。土。

女孩的媽媽也是聖母,被丈夫折磨,大哥把她解救出來,得,要報恩啊。又開始犧牲犧牲犧牲。

報恩大哥,救我于男人,為其頂罪入獄,女兒被其強奸。

合着女性在男的想象中都是傻子呗,動不動就報恩獻上整個生命,單調的我難受。土。

另外舊的一點是:對于“惡”的過度思考。

惡就是惡,尤其這個程度的惡,不用分析出整個電影,不用最後上升到那樣,感覺多複雜人格似的。

越是惡到這個程度的,越是簡單的腦回路。

他就是沒什麼共情、沒什麼心。打人殺人,就是不怎麼愧疚啊,接近無感。

而且影片前面不也提到了,不就是怕自己被忘記嘛,目的可以說是無比自私。什麼正義、什麼忏悔,就是以為自己命不久矣之後想刷存在感呗。

最後在過程中就頓悟了?共情别人了?

我覺得導演編劇還是惡人、空心人見的少了,貧民窟出身的我,無法相信。

最重要的,他除多少害,都無法彌補之前犯下的罪。所以最後太柔情化、太神化了。

對于惡的過度分析和共情,是比較舊的價值觀。

然後是四不像的方面:

其實就是沒有做好平衡。在藝術感與說得通之中,沒有平衡好。

你大可以玩符号玩概念、玩舞台劇感藝術感,但要讓觀衆相信。因為裡面不論人、還是符号的反應,得是說得通的。

是讓觀衆屏住呼吸、還是翻白眼嗤笑,也就一線之隔。

除二害部分還是有點藝術感的,男主角挨個槍殺、大家魔幻現實、構圖、色彩,有想法的,但還是差一點。

因為不能讓觀衆主動誇獎:阮經天信念感好強啊。這時候觀衆就出戲了,沒有被鎖住。而是得讓觀衆也有一樣的信念感。

導緻這些的原因和節奏有關。劇情有張力、才能夠吸引住觀衆,張力需要一張一弛來回變化。而不是在關鍵時刻拖,拖就是賣弄,前面鋪墊的全散了,觀衆全猜到了,這邊還在這裡玩光影放bgm呢。

可以減少一些鏡頭,不要覺得“這個鏡頭拍的真藝術啊不舍得剪掉”,然後節奏變化再出人意料一些。這部電影剪掉煽情的長鏡頭和不舍得的“藝術”鏡頭,能再好看個2分。滿分100。

可能跟台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關,封建荼毒更多、文明的風也更多,所以如何能夠不僅外殼先鋒、内裡也先鋒,值得思考。

除二害部分,對為什麼靈修有那麼堅固的受衆,刻畫不夠。那些人如何脆弱?靈修形式如何洗腦?是不是大部分人隻是運氣好,否則也會上當?

如果要刻畫一個從自私隻想刷存在感的通緝犯,到在除害的過程中真的反省,是需要更強的動力的。影片中所體現的,不足以感化這個通緝犯,所以很難讓觀衆信服,而隻是當個爽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