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無意間點開的,拍得和《蒙古草原天氣晴》給人的感覺有點像,從小女孩的視角開啟的故事。一些特寫、跌宕的鏡頭奠定了片子壓抑甚至有點悲傷的基調,果不其然總是要流淚的。

簡介裡關于牧區離婚率的這個話題我沒什麼觀點讨論的,這是滞後于城市的一些發展規律,看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從梅朵的角度出發,感受她的情緒,被她所帶動。

本來很好奇為什麼梅朵會那麼想要爸爸,看着看着能理解了,從來都是訓斥和批評、不擅長表達愛意的外公外婆,漠視她的媽媽,她好像一直以一個外人的身份生活在兩個家庭裡,所以才一直追求心中的“家鄉”,家鄉是地理上的寄托,而爸爸是具體的一個人的寄托,她遺傳了或者被影響因此有了藝術的氣息,愛畫畫,會思考說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話,她崇拜爸爸,覺得他是能帶他脫離這個“住的地方”的人,尤其是在快樂度過了暑假、見識了一些爸爸的虛假甜言蜜語之後,這種感情升騰到了更高的溫度甚至讓她和外婆失和。

可是随着外公的離開,我想她們之間的連接可能會變得更緊密一些,那七百塊錢說出來的時候我的眼淚控制不住了,再看到奶奶說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過得很慢,我能感受到她前所未有的孤獨。一個垂暮的老人,身邊最熟悉的人已經沒了,貓沒了,剩下一個還在讀小學的孫女和不管不顧的媽媽,今後她又該怎麼面對生活?

最後我想說其實人文紀錄片也挺殘忍的,洋洋灑灑拍攝幾個月、幾年濃縮成一部電影之後展現給觀影的人,在簡短了解了他們的人生之後我又該怎麼樣去了解他們最新的訊息來填補看完之後内心的空白,一段真實有後續的故事但是我們卻永遠不知道結局。對于影片的當事人來說,經曆了這樣的拍攝之後又該如何去度過此後平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