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狙擊手》用原來的名字《最冷的槍》更加貼切些,尤其是大永最後對決約翰時候那種冷冽感。這真的是個好故事,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由有限的人物進行演出,妥妥的符合經典戲劇三一律特點,但整體影片效果遠沒有想象中好,不說和《長津湖》系列比,甚至《集結号》中抗美援朝部分似乎都比這部戲出彩些,我覺得大緻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整部電影節奏感很差,前期鋪墊有些不足,五班突然就上戰場和美軍伏擊狙擊手來了場遭遇戰。問題在于,整部電影的主場景就是那片坡地,在雙方對峙時候的層次感很差,我看電影時老是覺得坡地的戲很快就完了,應該轉換到其他場景,沒想到打到最後都在那不動。這種有限空間對決最易出現令人窒息的錯愕和僵持,可惜本片中完全沒有看到,沒有強烈的氣氛營造感。

2,劇情有邏輯上的問題。比如,五班作為精銳狙擊班組,在開闊地猝然發現自己人躺在那裡,對面又有一片看似廢棄的工事,劉班長那麼豐富的戰鬥經驗,肯定應該做一個詳盡偵查,看看有沒有埋伏。如果确定沒有敵人,也不該全班都下去擡人,至少觀察組,狙擊組,搶救組應該有分工。但片中這些完全沒有,似乎就是故意中埋伏以推進劇情。

亮亮作為偵查兵中槍後利用小孩子帶出情報的橋段很好,但亮亮明明會朝鮮話,還讓孩子陪他躺了會兒,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小孩讓他去找志願軍把頭上的情報傳遞出去呢?反正敵人的角度也根本看不到他們說話。結果小孩幸運的沒有被打離開了戰場,又不明所以的回來送人頭,亮亮的努力幾乎前功盡棄,這是經驗豐富的偵查員應有的水平?

當全班傷亡慘重被對方火力壓制,但有安全通道可以撤退時,劉班長的決策不應該是暫時撤退,組織增援部隊反擊嗎?即使為了亮亮身份不能落在敵手,那派兩個人回去找連長增援總可以吧?美軍狙擊手已經将志願軍逼入預設陣地,但火力上有明顯缺陷,就是沒有火炮。這種情況下與其浪費人命和對方對狙,不如調兩門60炮上來在反斜面把這群老鼠給轟出工事,都五次戰役後的相持階段了,志願軍是有這個火力的。

此外,用鐵闆做掩護的橋段不錯,但缺乏軍事常識。美軍狙擊手使用的M1C和M1941狙擊步槍都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看起來直線距離不到200米,那麼薄的鋼闆是擋不住步槍彈的。這點《長津湖》裡面就做的好,想擋住同款M1919機槍子彈射擊的鋼闆,就必須兩個人才能擡得動,而且得是裝甲車上拆下來的裝甲鋼,不是什麼鋼闆都可以。

3,全片煽情的點似乎很不到位,觀衆情緒沒調動起來就強行煽情,而不是情感慢慢遞進式的爆發,比如為了讓亮亮不睡而唱的志願軍軍歌,然後劉班長帶着兩個兵邊唱邊哭,感覺相當的突兀。大永這個角色沒事就一臉淚,造成他最後對決化身白幽靈的冷酷感不足,到最後,我還擔心他輸給約翰這個老油條。

4,志願軍狙擊手開槍是後子彈慢動作純粹浪費特效,完全不如美軍狙擊手狙殺時的淩厲感,一槍斃命比什麼特效都好。而為旁白的确十分的出戲。我的理解,最冷的槍,在開槍之前應該萬籁俱寂,冷到骨頭裡面,不是突然插一句話外音把觀衆情緒給帶出來,這也是氣氛營造上的敗筆。其他諸如服化道,鏡頭色彩運用,真的沒有突出一個冷字,對比下老謀子《懸崖之上》的色彩運用,也是大量的雪景,差的不是一個檔次。

所以啊,主旋律作品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誰都可以吃這個所謂的紅利。以前拍攝紅色經典的導演演員,很多都有真實的戰鬥經驗,所以拍出來的東西個頂個的真實。現在能突出這種真實感,氣氛感的,還真隻有吳京了。老謀子要為她女兒鋪路,想吃主旋律這碗飯,恐怕得讓女兒去真正的部隊服個役,去田野種個地,去工廠做做工擠擠公交地鐵,在廣闊天地中去體驗真實,不要進門大house,出門勞斯萊斯,這樣除了把自己養成富貴閑人外,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