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今年最熱的電影,非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鬧海》莫屬了,但同時期也有别的好電影上映,比如《唐探1900》就是其中之一,其曲折離奇的劇情,诙諧幽默的段落,演技精湛的演員,都讓觀衆回味無窮。
嶽雲鵬扮演的費洋古,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滿洲鑲黃旗鈕祜祿旗人,任尚虞備用處協理事務頭等侍衛,粘竿長頭等侍衛兼充掌翊為扈從事,賞穿黃馬褂”的清廷爪牙角色,最後卻以一句“救中國”打動了無數觀衆,也是片中最經典的台詞之一。那麼在現實中的清末,真的有這個人嗎?
事實上,所謂的“費洋古”并非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影片創作者以清末衆多外交人員為原型虛構出來的角色。這位“費洋古”的遭遇,也融合了很多發生在清末外交官們身上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中,既有令人捧腹的趣事,也有令人憤慨的悲劇。而所有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的困境:“弱國無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曆史上雖然沒有叫“費洋古”的官員,倒是有好幾位“費揚古”——在滿語中意為“小兒子”,有時也暗含老來得子的意思。
比如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铎的小兒子愛新覺羅·費揚古,雖然他姓氏顯赫,但命運多舛,多次被政治鬥争所困,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被封為輔國公。
《清史稿·卷七》:诏右衛将軍宗室費揚古辦事誠實,供職年久,且系王子,可封為輔國公。
相比之下,另一個董鄂·費揚古就厲害多了。此人是大清開國功臣内大臣三等伯鄂碩之子,後來率軍參加平定三藩之亂、遠征噶爾丹,功勳卓著。康熙帝甚至還為他作過一首詩——《示大将軍伯費揚古》:
仗钺親驅寇,分麾扼要先。戰能遵指授,動辄秉機權。鸮鳥巢全覆,妖狐命苟延。樓蘭須共滅,功勝勒燕然。
可見,電影中選用這樣一個名字應該自有深意,用“費洋古”來代表一個出身顯赫世家且深受慈禧信任的人,還是挺合适的。
不過,無論這些“費洋古”們的出身有多顯赫,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他們都無法避免地感受到了列強的欺淩。在國内,他們或許可以“高高在上”,但一旦踏上列強的土地,便如同魚肉置于刀俎之上。于是這些“費洋古”的遭遇,就成了中國外交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經曆。
清政府的國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後,再想閉關鎖國也就不可能了。1868年,清政府與美國簽訂《蒲安臣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兩國之間建立正式的友好關系。之後的1872年,陳蘭彬為監督、容闳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留學,揭開了近代中國留學史的序幕。1878年,陳蘭彬以宗人府丞銜被正式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他深入了解了僑工的情況,對華工在國外的悲慘遭遇深感痛心。他在《使美紀略》中記述了美方報紙對華人的不實報道和欺淩行為,憤慨說道:
“凡可以欺淩華人者,無不恣意言之……令人閱而憤懑。”
這段經曆,也就是影片中的華人在遭受淩虐後發聲抗議,卻被西方“主流媒體”或壓下不報或嗤之以鼻的原型。
面對同胞的苦難,陳蘭彬毅然決定為他們出頭。他多次向列強提出抗議,卻遭到了嘲笑和奚落。英國使臣威妥瑪稱:
“日國(即西班牙)既言并無淩虐華工,中國不肯相信,理應派員往。如系屬實,中國自無賠補之理。”
于是陳蘭彬親自帶人往古巴調查,了解到古巴華僑受奴役、迫害等情況,并向清政府提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次年,他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進行交涉談判,最終簽訂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巴華工條款》,為華工争取到了一定的權益。華僑們專門撰聯贊頌:
“感德永難忘身經九萬裡重洋濟人苦海;奇功真不朽手訂十六條和約出我生天。”
1881年,陳蘭彬奉召回國,結束了他的駐美公使使命。陳蘭彬還算是幸運的,就在他卸任後的次年,美國正式簽署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接替他的新公使鄭藻如,便親身感受到了這部法案帶來的嚴峻挑戰。在鄭藻如的任期内,排華情緒高漲,他不斷挺身而出,為華工華僑争取權益,包括力促美國政府廢除排華法案、調查石泉鎮大屠殺事件等,但清政府外交官們的種種努力均未能遏制住美國的排華風暴。
這一時期,新任駐舊金山總領事黃遵憲也遭遇了排華浪潮的嚴峻洗禮。剛一到任,他就遇到了一連串的排華事件。美國議院通過了包含15條的《限制華工條例》,緻使多名舊金山華僑因“不衛生”的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獄。盡管黃遵憲四處奔走積極營救,卻仍無法阻擋美國洶湧澎湃的排華勢頭,甚至他自身也一度面臨生命危險。一次,在碼頭迎接華工時,被一名白人持槍威脅不許讓華人來美國。危急時刻,幸得随行洋律師傅列密及時以匕首相護,對方才見狀逃逸。這件事後來也被黃遵憲寫在回憶錄裡,可見當時情況之兇險。
面對排華浪潮的肆虐,清政府外交官們深感無力。他們雖拼盡全力為華工華僑争取權益,卻往往收效甚微。第四任駐美公使崔國因就曾感歎:
“當今之世,弱肉強食以為常,損人益己以為利。稍不防備,即堕其術中。”
1903年8月13日,更是發生了一起外交史上罕見的惡劣事件。這天,中國駐美公使館武官譚錦镛奉命前往舊金山,竟被一個名叫克裡默的美國警察無端辱罵為“黃豬”,随後被打了一耳光,憤怒的譚錦镛随即還手,卻遭到大批美國警察圍毆,盡管他出示證件表明身份,美國警察仍然嚣張大喊:“凡是中國人都要打。”事後,清政府向美國提出抗議,但美方置若罔聞,涉事警察未受任何懲處。悲憤之下,譚錦镛選擇以自殺來捍衛最後的尊嚴。
在那個時代,外交官尚且如此,在美的普通華人更是舉步維艱。
1904年,舊金山市一份華文日報《中西日報》的創辦人伍盤照,就在報道中描述了當時在美華人的處境:
“無論是商人、官員、教師、學生或觀光客,華人在美國都被當成是狗。因為是狗,出門前必須戴上能夠證明法律地位的項圈。否則就會像沒有登記注冊的無主流浪狗一樣遭到逮捕,關進拘留所。”
盡管清政府對于美國排華浪潮也曾給予關注,多次要求美國政府認真履行《蒲安臣條約》,保護在美華僑權益,不過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實力去讓美國政府遵守協議,隻能空口抗議。
不過,随着美國排華的消息在全球範圍内傳播,1905年,中國沿海地區的主要城市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抵制美貨運動。這一正義行動迅速獲得了夏威夷、加拿大、古巴、印尼、菲律賓等地華僑的積極響應與支持。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抗,導緻美國對華出口量急劇下降,貿易損失估計在三千至四千萬美元之間。以廣州為例,标準石油公司原本每月在該地的燃料銷售量高達九萬桶,但在抵制運動後,這一數字驟降至一萬九千桶。
面對這一形勢,美國政府趕緊向清政府施壓,要求其鎮壓抵制美貨的運動,而清政府也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不得不采取了鎮壓措施,但這些都沒能改變抵制運動的根本态勢。最終,美國也意識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力量,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在抵制美貨運動的推動下,美國逐漸放松了對在美華人的迫害,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也下令禁止虐待華人,同時保護在美華人的合法财産與利益。
不過,不可否認,清政府的外交官員亦有其局限性,因為他們往往首要考量的是維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統治,這也就導緻其部分行為難免有些不光彩。例如,影片中“費洋古”三人執行的捉拿革命黨任務,便是取材于清政府曾在倫敦密謀綁架并秘密遣返孫中山的真實事件。盡管如此,部分清政府外交官在目睹國家屢遭欺淩後,内心也逐漸萌生了推翻腐朽王朝統治的念頭,諸如駐美公使伍廷芳、張蔭棠等人,最終就選擇站在了革命黨一邊,畢竟對他們而言,國家的衰敗和民族的危亡才是真正不可承受之重。影片中,“費洋古”在關鍵時刻喊出的“救中國”,也許不僅是角色的心聲,也是那個時代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呼喚吧。
參考文獻
1.《一段悲憤的往事》 書君 《文史春秋》2000年第三期
2.《晚清外交七十年》 李書緯東方出版社2016年6月
3.《使美紀略》 陳蘭彬嶽麓書社2017年
轉自“國家人文曆史”公衆号
郭歆:晚清的“費洋古”們,在海外經曆了什麼?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