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曆史電影一定是讓觀者反思曆史的電影。
在《鬼子來了》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出三方合力上演的舞台劇(雖然有一方隻在開頭出現,作起興之用)。影片一開頭,呈現給觀衆的畫面是傳統意義上代表“惡”一方的日本士兵在給小孩發糖果,而馬大三作為挂甲台的村民,被不明身份者(可能是代表“善”一方的地下抗日組織,片中未點明)槍指着腦門要求看守人質,這就立竿見影地為觀衆呈現出一個代入感很強又充滿反差的拟真場景,且觀感上不顯得違和;

同時這也暗示者觀衆,抗日者、民衆、日本侵略者,在本片中三者是互相隔膜的,抗日者和民衆沒有通成一氣,民衆的生活和日本侵略者反而聯系更緊密(但也隻是表面上的,結尾處村民和侵略者從聯歡晚會到屠殺慘劇就是因此)。村民們不知道那些“五隊長”“四隊長”的行蹤,抗日者在影片開頭之後就一直處于缺失狀态。民衆自身對侵略者的無奈妥協(“八百年前咱是一家”)和當時農村内部人人都隻求自保、暗中互相猜忌的《鄉土中國》式的鄉村氛圍,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日軍殘暴的侵略行徑……種種這些因素最終合力造就了一場屠村悲劇。

...

本片其實就是在圍繞這場悲劇是如何展開的進行探讨。

·意象
1.影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是“炮樓”,它是日軍對當地村民威懾力的具象化,也是當時軍國主義殖民統治籠罩四方的具體表現。在影片前半段多次出現村中有探照燈的光從炮樓上射下的鏡頭,而村民們都見怪不怪,這其實就看似無意實則凝練地表現出村民們在這“8年”中是怎麼過來的,其中有五舅姥爺口中反複說出(2次)的那句“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的僞辯證法式的妥協思想,也有二脖子每次向日軍道出的那句問好。

下圖可以看到連結尾處日軍理應投降放下武器時炮樓仍在,炮樓可以說是暗中貫穿全片的線索。廣播中的聲音是天皇在宣讀《終戰诏書》,而與此同時日軍正在進行屠村惡行。

這就是導演在本片中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提醒人們警惕軍國主義思想的複蘇,警惕對加害者的同情與憐憫。

“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種警世的責任。”(姜文采訪語)

...

緊接着下面這個鏡頭就更直接了,酒冢豬吉一邊說着投降,身後的炮樓卻仍在射出刺眼光芒。在一部這樣的片子裡,這些對炮樓的鏡頭絕對不是随便安排的,我相信導演是有意讓人物與身後的炮樓同框,為的就是引起觀衆的思考。

炮樓隐喻的是人“背後”的精神。搭配上台詞一起看,内涵是什麼就不言而喻了:日軍表面上說“已放下武器”,背後是怎樣我們卻要打個問号。

...

2.片中01:45:25 處村中舉辦聯歡晚會時,還有一個隻持續3秒一閃而過的鏡頭很重要,是兩個戴着日本軍帽和軍盔的小孩穿過了另外兩個中國穿着的小孩,配合背景中日本士兵唱的歌詞“前進着”,我想這個鏡頭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用說就很明确了,就是涉及如何教育後代看待這段曆史的問題,還有暗示軍國主義在年輕人中可能的複蘇傾向。
(要素察覺:電影的1小時45分和1945年,當然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
...

3.村民們圍着桌子議事時争着喝的那碗“水”,就是這些年的“苦水”和不滿,所以每個人才在訴說完自己的苦事後端起那碗水喝。

...

·鏡頭
後面還有幾場戲,人物臉部的倒置鏡頭出現了三次,同一種手法短時間内多次使用,肯定是導演有意安排的,暗示着角色身份、心理的錯位,還有民衆所處生活的颠倒,表現在馬大三身上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養着日本兵和漢奸,還要提防着别被日本人發現。在随後他提議“咱倆跑了吧”後,鏡頭又轉換成了90度的傾斜構圖,暗示着角色迫切想要逃離的心理,所以他在後來村民們商量如何處置那兩人的時候,也是唯一同意拿人換糧食的那個。

...
...
...
...

·台詞
1.劉爺的刀斬得斷八大臣的頭,卻斬不斷日本侵略者的頭,這就是犯了“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之錯誤了。對自己人随便斬,而面對外來侵略者,封建王朝那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官僚奪權随後政權更替的法子已經不靈驗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殖民統治的到來,他不敢貿然破壞這種新秩序,所以劉爺說了句“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再這樣持續發展下去,結局是要麼被侵略者覆滅,要麼從中孕育出新力量取代它。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

“落地之頭,必轉九圈,面朝劉爺,眨眼三下”,劉爺最終沒有砍下花屋的頭,花屋卻砍下了馬大三的頭,狗咬死了呂洞賓,此是諷刺當時的侵略者無罪論。四表姐夫這句話恰恰是送給觀衆的,提醒觀衆對侵略者不要心懷“感恩”。

...
...
...
...

2.翻譯官董漢臣(名字含諷刺意味)是最懂如何在當時局勢下生存的一個,所以他早早地當了漢奸。但當他落入村民手中後,又卑躬屈膝地讨好村民,把髒話翻譯成好話,在村民打算拿人換糧食時推波助瀾,人還沒問,自己先答完了,利用了村民對侵略者兇殘本質認識不清的問題,最終讓他們同意放人換糧。

...
...

“一個本來沒有介入戰争的村莊,突然來了一個日本兵和一個翻譯,他們怎樣互相面對?而由于這個翻譯的作用,本來善良的老百姓不能正确地認識對面的敵人,以至于自大、膨脹,使用了錯誤的手段。這其中有殘暴敵人的問題,更有翻譯官因為私欲而誤導的問題,于是事情開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故事的這個核是我非常看好的。”(姜文采訪語)

但是侵略者既然選擇來侵略,那這塊土地上的所有東西理論上他必是要悉數收入囊中享有支配權的,這種事對他們來說是拿所謂“自己的東西”換自己的人,侵略者怎麼會答應?即使後來酒冢說皇軍要“講信用”,拉了六車糧食過去,那也隻是因為當時天皇宣布日本投降,軍糧也已經無用。在屠殺中士兵還拿糧食砸向井中的村民,也能說明糧食對當時的日軍已經并不重要,反而是挂甲台的村民在聽到酒冢多送了四車糧食的時候都笑開了花。
這其實就反映出在當時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生存邏輯的巨大差異,一方是傾盡舉國之力發動民衆以窮兵黩武獲得利益的“消費者”,一方是自己過安穩日子與外界老死不相往來的小農經濟占主導的一個個鄉村。

而馬大三等村民卻仍然認為歸還那兩人是為日軍立功一件,能“各得所償”,拿日本子換中國人種的糧食給大家吃,最終可以“兩不相傷”,“這事一直都挺好,壞就壞在你們家驢上了……”這就是沒有認清軍國主義虛僞殘忍面目的表現了,村民們真成了“自個的俘虜”。而旁邊的另一個村民又睡着了,結尾處兩個賣唱的說“這故事多好啊,回去咱寫個拿人的段子”等等都表現出群衆對他人的漠不關心,老百姓隻關心自己的吃喝罷了,對别的就像《讓子彈飛》裡說的“誰赢他們幫誰”。

...

·其它細節
“一個溫文爾雅的日本人很容易變成一個我們印象中的日本兵。”
姜文在電影中也用鏡頭把它很好地表現了出來。他能在行刑前細心地為你彈掉脖頸上的蚊子,但這跟他仍會揮刀斬下你的頭顱并不沖突。

...
...

從這些我剛列舉的影片中的諸多細節我們也能感受到姜文導演對這部電影的打磨很純熟。影片一開頭就出現且在片中反複出現的日軍走到哪響到哪的軍樂《軍艦進行曲》,就是其在日占區殖民統治淫威的具象化,馬大三進城時日本士兵往裝豆子的袋子裡插刺刀檢查違禁品,這些細節都很好地表現出當時老百姓在與侵略者共處下畸形的生活環境,而且關鍵的一點是這些細節是影片中的角色“說”出來和“做”出來的,我們作為觀衆在一旁“看”到的,而不是像某些抗日神片中的角色,委屈是“喊”出來的,動作是“扭”出來的,我們作為觀衆是被影片“灌”進眼睛裡的。《鬼子來了》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電影,它更像是一把手術刀,剖開時代的弊病把真實的血淋淋的傷口袒露出來,這樣反而也許是一劑治病良方。

這部電影想表達的不僅是一個村、一支日軍部隊的事,從中我們更可以看到軍國主義對人的異化有多麼恐怖,任何日本人在最高的天皇下都得屈服,而天皇卻又悄悄地屈服給了軍國主義者,于是他們可以借天皇的名義耀武揚威,口中喊的是“報效天皇”,心裡想的卻是向他人領土發動侵略戰争的勾當,為此甚至連毆打自己的同胞、讓同胞在被俘虜時自殺也能合理化正當化。

《鬼子來了》厲害就厲害它能把場景演活了,它能告訴你一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它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而不是甩給你一堆血腥暴力畫面,那真倒不如直接去看三級片,那是把曆史片當三級片拍,簡直是侮辱電影!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挂甲台,而挂甲台隻是當時華北地區和其他千千萬萬個日據區(或稱淪陷區)中農村的縮影,單這點就比一些隻會表現一種場景(日軍屠殺等暴行)、隻會煽動情緒的無腦抗日神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鬼子來了》沒有對故事中對立的雙方進行任何的評價,隻是讓故事中的人民通過自己的言行來訴說着一個簡單的故事。 故事中沒有我們在常看的抗戰片中所見到的日本人的野蠻、中國老百姓的同仇敵忾和萬衆一心,而是真實的還原了一個曆史的橫截面,在電影虛構的真實中向觀衆展示了那場戰争和那場戰争的雙方,讓我們在電影結尾的一片血紅中陷入對戰争和人性的沉思。 就這一點,《鬼子來了》做到了,它給了我們想像的空間。”(引自機械工程學院影評)

“他不光要我們警惕日本人,這大凡中國人都看得出來;他更要我們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僥幸心理以及善于遺忘。”(引自《非音樂》“極度電影”評論)


“戰争将人分裂成兩具面孔:對自己文明體系内的人講人性,對被侵略文明體系的人講獸性。獸性遵循的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所以對弱者而言,所謂的戰争哲學其實就是生存哲學。既然根本打不過,那麼如何在強者的魔爪下存活下來,就是最大的智慧。這時作為觀衆,如果你希望挂甲台的村民身上凸現出什麼正義、勇敢、忠誠之類的品質,隻能說明你是站着說話不腰痛的二百五,或者是别有用心的政客。很多網友以為姜文拍這部片子,是要批判中國人愚昧、自私、麻木的劣根性,其實不盡然,這部片子更想還原戰争的本來面貌,還原戰争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内心。
鬼子在挂甲台修起高高的碉堡,村莊任何一戶人家都在碉堡的射程内。這隻是一種含而不發的權威,表示這塊地盤換了主人。另一方面,又是“和平演變”的軍樂、糖果和笑臉。隻有那些不顧大局的搗蛋士兵,才會趁長官不注意,搶奪村民飼養的肥雞。
要說,日方在挂甲台的策略,應該是最好的侵略手段:不戰而屈人之“村”,乃是上上之策。如果日方隻對民國政府用戰争手段,對中國無數村莊用政治手腕,那麼中國說不定就亡掉了,就像亡于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之手一樣。因為對那時的中國老百姓或者說對挂甲台的村民而言,鬼子來了,隻意味繳稅納糧的對象換了,而挂甲台内部的文明體系并沒有被直接破壞。在懸殊的實力面前,挂甲台不去宣戰,而是選擇一種政治手段挽救村莊,雖然對整個中國來說,這是昏招,對單個村莊來說卻是明智之舉。”(引自網絡匿名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