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電影标題的翻譯挺不滿意的。其實要想把一部外國片兒的片名譯好,無非是滿足以下幾點:

1、符合原意或電影主題,即“信達雅”中的“信”。不論翻譯什麼,忠實原文是最高準則。對于一些電影的标題,直譯就是最好的選擇。典型的有《低俗小說》(譯自Pulp Fiction)、《教父》(譯自Godfather)。說白了,這些電影的标題在中國人和英語母語者眼中的意思是一模一樣的。當電影以一個名詞或一句意思明确的話作為标題時,往往采取直譯,因為不會造成非母語者對電影主題的理解障礙。然而有時候,直譯反而無法直觀反映電影主題了,這時候就要看譯者的真本事了。

2、對電影内容具有概括或提示作用。這一點是電影翻譯所獨有的。電影的标題是給觀衆看的,由于東西方語言的差異,觀衆在面對電影标題時的反應也不盡相同。西方電影往往采用一個影片中的關鍵詞作為片名,我稱之為“線索式命名法”,有點類似于古體詩的“詩眼”。這個關鍵詞可以是任何東西:人名(Forrest Gump 阿甘正傳)、地名(Waterloo Bridge 魂斷藍橋)、電影虛構的概念(Inception 盜夢空間)、電影中常挂嘴邊的詞彙(Heat 盜火線)等等……不管它是什麼,冥冥中整個電影都圍着它轉,這就是一個合适的題目了。

然而對一個中國觀衆來說,一切就大不相同了。漢語裡字組成詞,字是基礎單位,含義豐富,詞的含義則被限制;英語裡字母組成詞,單個字母無意義,詞是基礎單位,含義豐富。有時一個英文單詞可以有數個甚至數十個方面的含義,而每個方面又可以同時對應好幾個漢語字或詞。電影的英文标題可能會讓外國人一下子心領神會,然而一比一地譯成漢語卻讓人摸不着頭腦,也吸引不到觀衆。一個中國觀衆,他會期望電影的标題能告訴他這部電影是關于什麼的,講了什麼故事,在電影裡會發生些什麼。拿《盜夢空間》舉例,電源原标題“inception”的詞根是 incept,含義有起始、攝取、接收等。在電影中,inception指的是在他人夢境中植入理念的行為。但如果拘泥于原意,很難譯出一個足夠明确又吸引人的标題,于是譯者直接采取常用的“概括式翻譯法”,将其譯作“盜夢空間”,科幻屬性拉滿的同時清晰地透露了電影主題。

3、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就是“信達雅”中的“達”。電影譯名的長度從一個字開始,兩字三字四字五字的都很常見,但幾乎沒有超過八個字的。很顯然,一個冗長的題目會澆滅觀衆觀看的興趣。用寥寥幾個字表達複雜的意思,也正是漢語獨有的魅力。而一個朗朗上口的标題,不僅可以讓電影的傳播更順暢,也能激發觀衆前去觀影的欲望。當然啦,有時候這兩者并不沖突。86年的美國電影Ferris Bueller’s Day Off,直譯應為法瑞斯的一日假期。然而譯者直接采用一句脍炙人口的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當作标題,簡直完美切合了電影逃學的劇情,甚至連活潑俏皮的氛圍都對上了。

4、用詞文雅得體。不用說,這肯定是所謂的“雅”了。漢語博大精深,從最基礎的白話口語到最艱澀難懂的古語詞彙,更不要說還有數不勝數的成語和民間俚語。要表達同一個意思有許多選擇。選擇出最合适的那一種,這是譯者的職責所在。01年的運動電影Moneyball被譯為“點球成金”,巧用成語,切合原意的基礎上又足夠精悍,堪稱片名翻譯的典範。

那麼,我們來看看Clueless的譯名“獨領風騷”在這四點上表現如何呢?

Clueless作為一個英語形容詞,在漢語裡最準确的對應詞語是“毫無頭緒”,很有意思的是,在影片台詞中,至少出現了三四次的clueless,點題意識很強。而其在片中的意思全部都為“沒有頭緒的、迷茫的、沒頭腦的”,由此看出,“獨領風騷”沒有忠實原意。

至于第二點,對劇情的概括,“獨領風騷”這個譯名也沒有做到很好。可以确定的是,Clueless改編自簡奧斯汀的小說《愛瑪》,講述的是一位少女試圖為朋友牽線搭橋,結果陰差陽錯自己墜入情網,最後皆大歡喜,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雖然電影加入了校園和時尚的因素,但并沒有改變主線劇情。“獨領風騷”和這個故事背景一點關系也沒有,甚至有誤導性,讓人以為故事隻是關于女主雪兒如何引領學校風潮的。

但是這個譯名做到了第三點和第四點,采用了四字詞語,連貫流暢,意義鮮明,很容易讓人記住。配上雪兒一身時尚名牌和甜美外表的海報,似乎也是那麼回事。

Clueless實在不太好譯。我想了整整兩天也沒有非常滿意的點子。基于要忠于主題的理念,并且盡可能控制在四個字以内,我取clue一詞“線索”之義,提取“線”字,再加上less的後綴。

因此,如果大衆點可以譯作“斷線情緣”,文藝點可以叫“斷線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不管原本的題目,直接根據劇情譯為“巧斷鴛鴦”或者“巧締良緣”。

至于這兩種譯法哪個好,就留給你們判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