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幾年古裝裡最喜歡的,另一個是小相思。
說到結尾,我覺得沒有全員降智,是因為幾個主角對政治敏感度太低,且了解信息太少,羅疏是了解不到且不感興趣,小齊和慕之則因為個人性情一個不願意了解一個不屑于了解,但是慕之能上來是因為皇帝需要純臣,需要真清流(當然皇帝也需要濁水來制衡大臣,所以結尾皇帝各打一耙一并敲打,看大家乖了之後再收編繼續用)。
巡撫搞的是個大局,我個人覺得齊爹和二哥不算降智,是因為齊爹和二哥之所以小瞧秦也是因為秦一直隻是個走狗,覺得還是可以将計就計的,加上二哥心裡救弟情切所以才給了連棋燒糧的機會。而二哥之所以死也是因為第一二哥愧疚;第二,他不死會被劉帶走折磨作為搞齊爹的工具,從二哥和秦的對話中可以知道二哥手并不幹淨;第三,二哥死了朝堂更同情齊家,這個我們從之後欽差的态度都可以看出來,畢竟欽差也都是官場裡混出來的,誰能确保自己是幹淨的,隻能說劉巡撫做事太過,為人太狠。
關于小齊去火場救羅疏是送命這個看法,我個人理解是慕之是小齊讓小乞丐找來的,然後慕之作為縣令無法親入現場,畢竟秦變态不知道會做什麼,這件事情隻有小齊能做,所以小齊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羅疏向百姓說明齊家送糧看上去暴露了小齊,但其實小齊本身就會暴露,一直在臨汾縣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告知民衆的好處更大,争取民心和正名是非常必要的,後面很多事情都鋪墊了民心的作用,至于民心剛開始很愚昧,那也是因為百姓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我們本來就是日久見人心的。
關于查案是否有用,如煙是羅疏他們查出來的這個雖然沒明說,但可以推斷出來,也說明主角團的努力并不是完全沒有用,而且羅疏在這樣巨大的信息差距下還能立刻找徐仵作保下鵬程也可見其機智,最後其實也起到了作用,欽差們是一步一步動搖的。
關于劉婉,我一直覺得她是因為自己的精神内核選擇了慕之,所以并不是她是慕之的思想附庸。慕之看似突然的喜歡也是因為他們對于聖賢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理想的認同,他們是靈魂上的知己。相較于羅疏,慕之和劉婉的共同語言更多,羅疏對慕之也總有一種仰慕而非平等的态度,對應的,慕之對羅疏也并沒有小齊那麼平等,這也是有幾集慕之被罵的一部分原因。最後,劉婉大義滅親,也并不是因為小情小愛。第一,她這樣做會減輕對劉家的刑罰,因為劉巡撫那麼發展下去遲早要出問題(劉做事太絕);第二,她心中的道義不能允許,某種程度上她甚至是出于對父親的愛這麼做的,她不希望父親一直錯下去;第三她不想慕之死,這幾個原因都很重要。而她這麼做并不突兀,她前面反抗态度的鋪墊很多,比如對秦的鄙夷,對父親的勸告等等。此外她并不是隻靠幾句話就捶死了劉巡撫的罪行,她确實有物證,之前有一處特别刻畫了她進劉巡撫的書房,其實她舉報已經很有說服力了,再加上物證就更加闆上釘釘了。
然後是小齊,有人說他不像男主,他是沒有那麼聰明,那麼有抱負,那麼有野心,沒有多少學識,可是他善良俠義純真有小機靈。我其實覺得現在的作品有一種不太好的傾向,好像一個人在與愛無關的條件上優秀才值得被愛,然而愛真的是看這些嗎?在我看來,愛是公平的,會愛的人才值得被愛,而小齊無疑是會愛也願意愛、付出愛的人,他本身就是值得愛的人,再加上他對羅疏堅定的選擇和平等的陪伴,這些都很難得。在這裡我沒有比較他和慕之的意思,因為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人,而慕之也是形勢所迫沒有辦法,他忠于他的理想,這本身就是他傑出的品質,他和羅疏沒有在一起隻是緣分沒有到罷了。
最後我想說羅疏,這是一個真正的大女主作品。大女主不是女主要有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權力,而是她有她真實的符合人性的人物設定及發展,有自己穩定的思想内核。這部劇的很多女性也是。羅疏之所以流離失所依然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并不是來自天降金手指,劇裡她正直的父親是鋪墊,幸福的懵懂時光也是鋪墊。劇裡的很多細節都讓人物塑造不再是無源之水,包括劇裡的很多配角,在此不多贅述了。
當然這部劇并不是盡善盡美,比如羅疏對齊家的态度轉換從仇人到愛人的家庭這塊雖然有少量交代但确實太少了,雖然羅疏很獨立,這一塊恐怕很難讓她自己說,但可以讓小齊來問,但後來小齊自己顧齊家的各種事情沒顧上,要是能補上就好了(給太太們遞筆)。還有前頭判案有的地方羅疏确實太虎了,有點光環在身上,後面她給小齊拿藥不化妝我都覺得很合理了——她前面就很虎,不過有朋友說她要易容的,這個确實做不到,過去是請仵作幫忙的,她自己可能确實不太會。
總之真的很喜歡這部劇,它不是把标簽當人物,讓标簽們按照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死去活來,而是在認真地講好一個故事,講好一些鮮活的有缺陷的人的故事。
感謝這部劇所有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