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寫不下。。。
1.驚覺金維多竟然客串過It's a Great Feeling,看的時候沒注意到……竟然是neta他和塞爾茲尼克的吵架2333(他本人也蠻帥的)
2.《太陽浴血記》都被老頭劇透完了,格裡高利派克是壞蛋?!不想看了,焯!我因為看海報懷疑吉米史都華是壞蛋才一直沒看《赤裸的馬刺》!
3.看到了老派克(差點沒認出來)和懷爾德!!懷爾德:In those days I could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if everything was in white silk--MGM, if it's a Fred Astaire-- RKO. Subsequently, MGM,派拉蒙的啥都有涉獵,雖然它們自己也有Bing Crosby & Bob Hope, Martin and Lewis...哈哈哈幹嘛啦!!
4.MGM你罪大惡極
5.《玉女奇男》柯克道格拉絲那個角色的原型之一是塞爾茲尼克
6.卡普拉的幽怨碎碎念:我完全不能接受把藝術搞成委員會似的,我隻相信藝術是個性的延伸。咪兔????????
7.老馬丁:DW格裡菲斯遵照狄更斯、托爾斯泰、弗蘭克諾裡斯和惠特曼的傳統,一面借鑒19世紀的文學,一面創造着20世紀的新藝術。
8.沃什在自傳最末引用了莎士比亞的話:Each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這同樣可以看作沃什自己與他電影中角色的寫照,那些匪徒已超越生命,超越了善與惡。他們有着對生活的強烈渴望,即使他們是促成自己悲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世界于他們太小,而沃什通常給他們一個廣闊如宇宙的戰場。
9.安東尼曼《複仇女神》主角黑到底。故事靈感來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本子是Niven Busch寫的,這哥們同樣寫了《太陽浴血記》。邊疆的神秘讓位于貪婪、複仇、妄自尊大與殘忍成性的暴力。老馬丁:安東尼曼的頹廢的主人公不是聖人,一心想着的隻是複仇,這個想法能腐蝕甚至毀滅他們,即使是弗蘭克卡普拉的故事中的全美英雄詹姆斯史都華也屈服于複仇欲望的爆發。(我就是因為這個一直沒去看《赤裸的馬刺》。。呵呵加裡格蘭特我懂你)
10.巴德伯蒂徹的風格同他冷漠的主人公一樣簡單-- Deceptively simple.這樣的原型已經提煉到了抽象的地步。Boetticher always gave precedence to character over action.在power的遊戲中,hero和villain的角色是互補的。They shared the same loneliness, the same dreams, and even the same ethical code.紳士與暴徒因某種原因互相吸引。蠻喜歡他和蘭迪斯科特合作的幾部西部片的,終于有人提到這對組合了 謝謝你馬丁斯科塞斯.jpg
11.50s開始動搖的西部神話,阿瑟佩恩《左手持槍》,保羅紐曼塑造的比利小子既不是毒辣的殺手也不是富于同情心的亡命徒,而是一個沒有目标的反叛者。btw第一個片段裡的泡紐曼好可愛啊啊哈哈哈。。
12.東木:我一直認為西部片是美國人可稱為已成型的少數的幾個藝術形式之一。
13.彼得博格丹洛維奇對江福特的那個采訪笑死我啦哈哈哈!!福特:不知道 不懂 别問我 cut
14.霍華德霍克斯:To stay alive or die: this us our greatest drama。一戰前gangster片(格裡菲斯《豬巷槍手》、沃什《重生》)中的匪徒被看作是壓抑環境下的受害者,在肮髒街巷中長大的孩子。但十年後的禁酒令造成一種電影潮,象征着對城市暴力的歡呼。老馬丁說《疤面人》中最震驚他的是霍華德霍克斯冷酷無情的客觀,霍克斯描繪的托尼卡蒙特aka阿爾卡彭是邪惡、不成熟且不負責任的,但那個世界正是因其不負責任而吸引人,這片子還時不時搞笑,因為霍克斯對導暴力片子和導喜劇都很在行……30s的關鍵gangster電影:39年沃什的The Roaring Twenties,noir到來前最後一部偉大的gangster,結尾的姿勢pietà。《好家夥》源于The Roaring Twenties和《疤面人》不尋常的傳統。WW2後的gangster變成了商人,而幫派則是公司。拜倫哈斯金導演的伯特蘭卡和柯克道格的I Walk Alone《天涯獨行》是第一部表現了黑社會的巨大變化的,老馬丁認為它被嚴重低估。
15.第51秒45分。亞伯拉罕鮑倫斯基《痛苦的報酬》,富詩意的dialogue。The money has no moral opinions.科波拉《教父》,WW2退役的麥扣無法擺脫框架,隻有重走他老爸的犯罪道路,那是個被恐懼和背叛所籠罩的evil family,但你甚至不問它的合法性就為它服務,好像它是你的國家(嘎嘎)。美國的價值觀——Family, Free, Enterprise, Patriotism——被完全扭曲,甚至連individualism都不複存在。
16.噢噢我最喜歡的歌舞片~~!和gangster一并興起,大蕭條的背景colored this most escapist of all film genres。攝影機本身也是舞蹈的一部分。巴斯比伯克利的芭蕾是純粹的影院作品。伯克利在華納拍的歌舞片裡總有些狂躁痛苦的百老彙制片人,隻能說不愧是華納嗎。。老馬丁:在那時候,假如你雄心勃勃,you either bacame a gangster or a show biz performer。。。哈哈哈哈哈哈there's no biz like show biz!!
17.明奈利在MGM拍的Meet Me in St.Louis是歌舞片的巨大轉折點,背景不再是百老彙而是世紀之交的紐約與聖路易,主角不再是歌舞女郎與制片人而是一些中産階級家庭,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唱歌跳舞如同呼吸說話一樣自然,歌曲也是為推動情節與展開人物形象而設計的(所以一些歌舞片翻譯不翻歌詞真的是罪大惡極啊!)。40s末期音樂劇滲透進了黑暗的東西(這用辭),即使是常規的音樂劇也帶上了些戰後的陰影。My Dream is Yours,艱辛的追夢故事,49s的DoDo好美,Jack Carson好可愛。。老馬丁看完後寫出New York, New York(我一直以為是聽完弗蘭克辛納屈那首歌之後寫的= =)
18.Again we meet the incomparable Vincent Minnelli!
19.怎麼看怎麼覺得《篷車隊》裡那段noir芭蕾像《雨中曲》。。甚至那個Flapper都是Cyd Charisse一個人演的哈哈哈
20."The show must go on." That is the performer's first commandment.
21.我命令你塢複興歌舞片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