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到這種批判社會的電影了,這部電影用喜劇,性欲,教育,曆史等諸方面因素進行反思當下疫情社會的暴躁與病态。三個部分,仿佛第二部分是割裂的,但第二部分又往往是不能删除的,第二部分是對第三部分讨論的教育,哲學,曆史等等的補充,也是對于讨論的話題所做的社會詞典調查。家長與老師的對話是另一種對孩子成長問題的思考。影片中一些家長對于一些哲學,詩人等長篇大論的言論,他們并不能有效的聆聽,講述者一直受到幹擾,而那些簡短的,粗鄙的語言卻異口同聲地附和。在聯想到第二部分的詞典拼接,可見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文化,那些高素質,溫文爾雅的表象已經消失不見。那個送花的紳士家長,仍然受到了其他家長的唏噓。此外,在影片結局分了三個結論,而第三個結論變身真的是最大的亮點!這也充分展現了電影本體的魅力。
最後,第二部分講珀爾修斯用盾牌上的鏡子反射擊殺美杜莎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能通過觀察重現他們所在而這個也與電影本體所相契合。此外,這也是電影能夠批判社會的另一種思考方面吧。
觀後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推薦導演:看過馬丁·斯科塞斯電影《雨果》(2011)的人,一定對喬治·梅裡愛的名字并不陌生。雨果 (2011)7.72011 / 英國 美國 法國 / 劇情 兒童 奇幻 冒險 / 馬丁·斯科塞斯 / 阿薩·巴特菲爾德 科洛·葛蕾絲· ...
導演推介:随着電影在法國的誕生,早期的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裡愛與愛麗絲·蓋伊皆開始對電影的探索。此外,繼法國後,美國也開始了對電影的探索,并取得的結果也卓有成效。1870年,埃德·溫鮑特在成為導演之前,也做過油漆工、電話操作員和小 ...
布萊頓學派:當電影先驅者們努力探索電影的技術與影像之時,早期的幾個英國攝影師們在海濱城市布萊頓中,創立了第一個電影學派:布萊頓學派。他們反對喬治·梅裡愛的“舞台即銀幕”的美學觀點,繼承了盧米埃爾兄弟“再現生活”的美學價值(現實主義萌 ...
導演推介:熟悉電影史的一定不會忘記電影的誕生時刻:時間——1895年;地點——法國咖啡館;人物——路易斯·盧米埃爾與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影片解讀:《工廠大門》讓盧米埃爾兄弟成為了電影的創始者,其運用“偷拍”的手段,真實記錄了法國生活 ...
導演推介:布萊頓學派最後一個代表人物便是埃斯美·科林斯。科林斯是布萊頓學派發展的重要奠基者,其電影影像的探索對美國早期好萊塢的電影語言法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别是在《汽車中的婚禮》的短片中的電影語言被好萊塢加以利用,發展為經典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