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短片的劇情很簡單,索菲是轉校生,加入了學校引以為傲的合唱團。由于全國合唱比賽的到來,教師考慮到索菲是新來的學生,要求她在以後的合唱中對口型默唱。在這之後她陷入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這個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麗莎發現。她們捅破了這一秘密,但卻被老師進行“思想教育”。但最終,大家沒有被洗腦,用孩子們自己的方式對所謂“公平”進行了無聲的抗議。
從學校層面來看,故事一開場,校長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團。這是來自教育中上層管理者的立場和要求。他當然知道比賽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鮮血液要加入合唱團。也許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體公平的願望立下這一規矩,但對于後續實施并沒有體諒老師的工作,也沒有考慮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平時練習過程中,他有沒有默認教師的不當行為?這一點我們無從得知。他的理想主義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時存在,同時得到。
從教師層面來看,短片中的教師實行了校長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團”。然而作為教師,她的做法是區别對待學生。讓音樂能力更高的學生放聲歌唱,而對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給予他們加入的資格,但是斷絕他們唱歌的權利。她自認為讓每個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這種公平就像她每次課後給同學們的糖果一樣——維持表面的公平。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則”,對處于不利地位的人進行補償分配。應用于教育中,這種補償實則就是老師能為基礎一般的同學給予的輔導助力。而影片中的教師在這方面則表現出懶惰、冷漠、不作為。看着一個個孩子因自己的音樂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卻沒有盡應盡的責任。
當然,辨證來看,也許老師的決定也有來自學校層面的壓迫。也許教師的堕落和學校這樣的形式主義體制不無關系。為了達到學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願望,她為了成功的效率不擇手段,忽視甚至踐踏了教育公平。這也是教師自私的一種體現。她的原則是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犧牲公平。
在觀看過程中,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裡面教師對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學的處理辦法是讓音色更好的同學有一小部分領唱,其他同學合唱。我想,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處理辦法,既能夠保證公平,又可以對其他合唱同學起到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