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給了5星,長評想了想改成4星了。劇本身還有進步空間,趙啟辰拍喜劇一向是這個風格,何況這次是原創劇本。但題材确實新穎,以前沒看過從外交方面切入的古裝劇,所以我連夜找了本《漢唐外交制度史》來看。實體書在路上,我先從z-library找了電子版。下面是一些相關摘錄,本人不是曆史學家,有錯漏歡迎讨論^ ^

漢唐外交制度史6.3黎虎 / 1999 / 蘭州大學出版社評分6.5我覺得低了,這書有點類似老一代的曆史教科書

因為大雍的原型明顯是大唐,劇裡提到的聖人也明顯原型是李世民,所以我在閱讀時重心主要放在唐朝前期的制度上。書的下冊第九章是有一節專門講四方館的,讓我們看看劇裡對四方館的職能和定位做了哪些改編:

1.隋朝的四方館隸屬于鴻胪寺,而唐朝則已經是隸屬中書省的直屬機構(見《舊唐書》)。劇中的四方館則依舊隸屬于鴻胪寺,改編大概是讓四方館和鴻胪寺的關聯更加緊密,猜測與後續劇情有關。且元莫父親劇裡的設定是四方使,這是劇中的原創官職,唐代出使西域的使者多數都是鴻胪寺官員,或者是他官攝鴻胪寺官員擔任(見上書第八章)。鴻胪寺在唐朝是有關外交的核心部門,幾乎包攬藩客使節相關的全部工作。而四方館主要是執行和接待機構,更類似于我們現代的一線服務部門,要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使節。

2.四方館的管理由直屬中書省的通事舍人負責,其中一人名曰“宿長”,總知館事,謂之館主(見《資治通鑒》)。四方館在劇裡分為東院和西院,而在曆史上,四方館是按照四夷的方位設置四夷使者(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出處是隋書,唐初基本沿用此設置。劇裡的改編大概是矛盾需要加上方便記憶,不然還需要設置元莫究竟在哪個署當差。根據黎虎先生的總結,四方館主要負責四個方面的外交工作:官爵封授、朝貢事宜、後勤保障、互市事宜。劇情目前進展到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主要是後勤保障方面,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展現出四方館更多的職責。

所謂官爵封授,是指對外邦使節授予官職。唐朝會依據藩屬國和使節本人的地位授予官職,具體拟定職位由鴻胪寺上報朝廷,四方館協助。鴻胪寺的職能可以從一些外藩使臣的上奏中确認,而四方館的叙職、叙儀職位描述中提到了相關職能(隋書)。所謂朝貢事宜,在舊唐書中有專門對通事舍人職能的描述:“ 通事舍人掌朝見引納及辭謝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引以進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節。凡四方通表,華夷納貢,皆受而進之。 ”這意味着通事舍人在引導百官朝見之時,也同樣要引導安排藩臣的朝見禮儀。所謂互市,隋書中記載四方館有互市監和參軍的職位,而在唐朝,互市監則改為隸屬于少府,設置在邊境地區,負責替太仆寺采購牲畜等大宗交易(新唐書)。

電視劇中,雖然于館主多次強調“協助”……但我們的主角元莫同志還是多次以核心身份參與了種種案件的偵破。這讓我想起以前在銀行基層坐櫃台的時候,某位知名國際華裔女星曾經在網點辦理存折挂失當場補發,由于金額過大要總行特批,然後我國駐XX國大使館寫了個照會給我們總行……最後就特批了。我的意思是,就像劇裡說的,凡是番邦人的事情,都和我們有關系……

3.關于藩客的迎來送往。唐初,各番邦使節進入大唐時,需要在邊境查驗銅魚符(新唐書)。魚符本身是唐朝内部官員的憑證,李淵把它也用在了各國使節的身份核驗上。具體查驗由邊境政府和官員負責。進入大唐國境後,地方官員要奏報朝廷,由鴻胪寺上報中書省,确認允許進京的名額。來使在境内通行,需要持有地方官員簽發的“邊牒”(見《新唐書》),類似于今天的外交簽證或者領事證(一些外交人員開戶的回憶忽然襲擊)。至于普通民衆和藩客商人,就和劇裡一樣,要申請“過所”,載明行進路線、目的地、攜帶行李等相關事項。進入大唐要過所,回程還要另外申請。(《唐六典》)當年玄奘就是過所批不下來,最後偷渡去西天取經了(見大慈恩寺相關記載)。這一憑證在京城由刑部的司門司頒發,而在邊境由地方政府頒發(見《新唐書》)。

由此可見劇裡阿術偷走庫迪勒過所的情節是個BUG,因為過所上會載明進京事項和所攜帶貨物。雖然庫迪勒的蔬果貿易也是假的,但阿術什麼都沒帶就進城,應該是會遭到守城士兵盤問的。不過劇是架空的,類似瑕疵就讓它去吧……

4.劇裡提到的外國學子參加的賓貢考試,曆史上是中晚唐才出現的(《太平廣記》)。不過這不是很重要,劇裡這段很明顯架空的成分更多。曆史上最經常參與賓貢考試的是新羅國人(現在的朝鮮半島),所以劇中學子都是東亞長相也很正常。然後這段劇情是今晚更新的,為了寫這個評價我還沒來得及看今晚的更新,等我看完可能會接着寫~

8.25 看完我來更新力!

今晚的劇情前半段是鳳凰男的故事,鳳凰男來自焉樂,想要通過科舉考試留在長樂城。前文說過劇中把中晚唐出現的賓貢考試提前,實際上貞觀年間給番邦使節賜官依舊是按照他們本身國力的強盛和自身在國家的地位來決定的(《唐六典》)。曾經也有過外邦使節提出抗議,李隆基說都是鴻胪寺卿拟定的,駁回抗議(《冊府元龜》)。可見無論是劇情中還是現實中,鳳凰男在當時都是很難翻身的。

後半段是焉樂使臣與大雍這邊官員的交鋒。外交官員在曆史或者當今都經常承擔類似的職責,劇裡把這點體現得很好。《舊唐書》中記載了豐州刺史李景略對付回纥(現在的新疆一帶)使節的事迹,當然此事也發生在安史之亂後了,以李世民的控制力,真實的貞觀年間應該很難發生類似事件。

劇中對焉樂館的設定就是完全的架空了,參考的是現代模式下的大使館,近代外交形成的标志目前認為是《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那是文藝複興之後的事情了(見金正昆的《外交學》)。劇中提到焉樂館所處位置歸焉樂管轄,受焉樂法律約束,這是治外法權的内容,也是國際法的一部分。以我們國家為首的東亞國家在唐朝實行的是朝貢制度,番邦使臣在大唐是需要遵循大唐律法的。不過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朝貢制度開始朝國家貿易的方向演變,依據《舊唐書》中裴延齡的說法,(唐德宗時期)天下稅賦的三分之一都用于“鴻胪禮賓、諸國藩客,至于回纥馬價”,可見财政系統的巨大壓力。

PS:真的沒人GET到返魂香來曆迫害劉徹的笑點嗎我真的覺得好好好好笑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