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一開場就有劇情設定的問題

鬼子都要攻上山了,排長還讓大家挨個報數,然後跟所有人交代去哪裡會合,這種事不應該是早就交代好的嗎?敵人都到跟前才開始交代是不是太遲了?

其次,上山那麼多鬼子能被伏擊消滅,其實有點牽強,但是既然消滅了,那第一時間要做的是從鬼子屍體上奪取一切可以用的武器、器具、食物等等,抗聯戰士在鬼子搞了集團部落後,對物資的缺乏的嚴重程度,劇本作者顯然是知道的,所以一開場第一幕就拍了從鳥糞裡找谷粒的橋段,但是排長居然不急着去打掃戰場,卻能第一時間坐下來抽煙,而槍杆子斷了的戰士居然不趕緊去再找一把槍帶上,然後鬼子突然就又來了,隻得倉促逃走

女孩偶遇老馮頭,然後老馮頭去集團部落裡找女孩母親,然後母女冒死相見,這個設定也多少有點刻意,因為不太好解釋的就是,為什麼女孩能還留在後山,如果按老馮頭和女孩約好了來設定,其實也有點不太符合電視劇裡的劇情,因為老馮頭在開口前似乎還猶豫了一下。所以應該按老馮頭臨時起意來解讀劇本設定,但如果是那樣,為啥女孩就待在後山沒走,還能遇到自己母親

抗聯戰士各個身手不凡,這個設計不能說很不合理,但也多少有點牽強,熟悉抗聯曆史的人都知道,馮仲雲魏拯民都是大學生,他們這些讀書人是為了國家民族毅然放下書本走上戰場的,但是,一腔熱血并不會直接帶來一身武功,而且電視劇設定抗聯戰士在陷入各種困境都能用不凡的身手打開局面,也過于重複了,感覺有庸俗化處理曆史的傾向,不夠嚴肅莊重

這個電視劇,似乎有參考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抗聯題材老電影《歸心似箭》,支線劇情不是不能有,但是支線劇情得能和主線劇情連起來,要麼交代東北被奴役的老百姓生活的苦難,要麼展示淪陷地區的百姓堅持抗戰的意志,甚至如實展示那些投靠日寇甘當漢奸走狗的醜惡嘴臉也都是有曆史感的處理方式,但這個劇安排的支線,多少有些飄忽,一不小心就把支線劇情變成了跟抗戰的主題脫離較遠的番外小故事了

高滿堂先生早年确實創作過很多精彩的電視劇劇本,尤其是脍炙人口的《闖關東》,但是近些年不少劇本開始出現注水感比較重的問題,比如《運河風流》,基本有種想到哪就編到哪的感覺,這部劇的編劇陣容裡,高滿堂先生又是和之前一起寫《運河風流》的那位一起合作操刀劇本,我個人懷疑,劇本主要就是後面這位寫的,高先生隻是大概挂了個名,沒有下功夫去參與創作

選角也有些不足,蔣欣的角色駕馭得不太好,還是有些演甄嬛裡華妃的感覺,如果是秦海璐、宋佳這些東北籍女演員,演繹得應該會更準确。其他角色多少也有念詞的生硬感,但是蔣欣可能是最明顯的

東北抗聯題材影視劇不夠多,東北抗聯曆史相對而言,也是被科普得不夠的,這就更加需要每個影視工作者都能嚴肅對待的自己工作,尤其是東北的主創,希望這部劇能抛磚引玉吧,下次能有人拿出創作《南京照相館》的那個工作态度,做一部關于東北抗聯的真正好戲,或者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