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映,表弟喊我去看,我才注意到這部經典重映了。像是我對新海誠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在這部之前,我看了言葉之庭,寂寞又含蓄,聽說秒速五厘米結局是個悲劇,就一直沒去看,追逐繁星的孩子感覺不像他的作品。在這部之後,我再也沒看過新海誠的作品了,因為劇情邏輯不夠。
為什麼男女主會換身,為什麼還有幾年的延遲,為什麼他們會強制忘記彼此(雖然可以用夢的體驗解釋),而且男主這邊的家庭能看到有可講的地方,母親沒有出現,父親不是很在乎男主上學,但男主積極打工,個人理想是設計行業,兩個好兄弟也很靠譜。反觀女主,父親與姥姥的意見對立,對神社和農村的困惑,對大城市(東京)的向往,男性朋友對繼承家業的迷茫。而且制作組為了顯出換身的差異,讓女主的内八及其明顯,尤其是她在去東京找男主時候,上樓梯都這樣,不危險嗎。
但除去這些,這部的感情還是很細膩的,冰菓裡的一個故事讓我覺得充滿了青春的意味——一位電影部的女學生,因為隻有她寫社團活動記錄,就慢慢變成她的日記了。多年後,一位電影社團的男同學看到了這份日記,喜歡上了她。
青春就是這樣啊,看似沒有理由,卻又已經足夠,青澀而浪漫。可惜彗星的戲份太大,擠壓了感情線的空間,很可惜。
在看完電影之後,我走出影廳。這部電影是重映的,我記得在剛出的時候就看過,卻已經忘了當時是和誰一起走進的影院,這份怅然,讓我想到了男女主對彼此的追問——你的名字?
感情或許就是一種怅然的體驗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