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姥姥的外孫》雖然是一部泰國電影,由于主人公是泰國華裔,所以也是在看華人的故事。看多了發現,中國以外的華人世界好像某些傳統觀念更甚。例如重男輕女。這個電影就是用兩代人的命運來重複這一件事。
故事的開頭是有些荒誕的,小梅是比較虛幻的一個人物,但小安卻是實實在在的,他掏心掏肺地照顧了外婆三個多月,本以為能得到外婆的房子,沒想到外婆卻把房子留給了最不省心的小兒子,她的理由是——他沒辦法照顧好自己。
大兒子很生氣,雖然他是三個孩子中最富有的,卻還是觊觎母親的房産。女兒什麼也沒得到,卻毫無怨言,因為她在重男輕女中的環境中浸染已久。并且她比較通透地說了一句:給予比接受更心安。她是下一個外婆。
小安最後得到了姥姥給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存款,卻用來給姥姥買了墓地,一個善良的好孩子。或許他的柔軟在于他還涉世未深,如果他組建家庭後自顧不暇,也許就不會做出這種舉動了。
電影畫面很唯美,常常都是一老一小相伴而走的鏡頭。靜谧、溫馨。影片中處處都是細節,到最後一一鋪開。老人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着想,為了孩子身體健康不吃牛肉,為了外孫每年都存錢,為了存錢每天淩晨起來賣粥,甚至為了死後庇佑孩子要買一塊兒風水寶地當墓地……真的是一輩子都在為孩子付出,但是年老以後,子女即使來看望她也算是一種施舍。
就像人的終極命運一樣,最終都是族走向孤獨。不管有幾個孩子,最後能陪在身邊的微乎其微。并且多子女的家庭更容易互相推卸責任。養兒防老已經成為一種奢望,為人父母者,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應該好好珍惜自己,隻有足夠地愛自己,将來無論是躺在病床上還是養老院的單人床上,至少還有可供回憶的往事,而不是隻能留下遺憾的渾濁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