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産電影,《流浪地球2》可以封神,《封神:朝歌風雲》還不能,雖然一個是科幻,一個是奇幻;一個是未來,一個是遠古;一個是奔向宇宙,一個是追尋曆史,類型不同,但影片投資、特效規模等等,是可以作個類比的。

1. 旁白

《封神》在我看來,毛病不少,第一個叙事就有問題。影片一開始,是說書人的口氣,講盤古開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事成後留下一張《封神榜》,指導她的後世子民在遇到厄困之時,天下共主可以開榜封神,拯救萬民。在講述這個神話時,說書人還故作輕松地笑了一下。

緊接着,冰天雪地的冀州城外,未來的天下共主姬發接過說書人的驚堂木,開始說話:“我是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我身邊是我最好的朋友殷郊。”

...
姬發獨白1.0

作為一部古典神魔演義小說改編的電影,故事一開始介紹世界觀,有幾句簡短的旁白沒問題,但在開場3分鐘内有兩個聲音作旁白,就有很大的問題。

當這個聲音出現時,我驚愕了。這是電影啊,隻需一個畫面就可以說明問題,是絕對不需要有旁白的,何況這還是主角人物的内心獨白,這是最最拙劣的表現手法。就鏡頭語言而言,姬發和殷郊隻用一個眼神就可以交待兩人的關系。這裡讓姬發在說書人之後來一段内心獨白,作用無非是告訴觀衆,姬發就是前面說書人講的未來的天下共主。對熟悉武王伐纣故事的中國觀衆而言,這一點無需多講,對不熟悉《封神》故事的非中文世界而言,人家也看得懂電影語言的好伐?

下一個更笨的地方是冀州城破之後,姬發又跳出來講話了:“城破後,我們一路追殺蘇護一家。”畫面就是一小隊人馬追趕一輛馬車,多加這一句有什麼用?姬發不是說書人啊,這一句放在這裡純屬蛇足好伐?是個人都看得懂這個畫面好伐?

...
姬發獨白2.0

同樣的愚笨還犯了第三回。姬發在慶功宴上失手殺了長子殷啟,那一刻又驚又懼,拔劍四顧心茫然,結果是反被殷受嘉獎,這時内心忙不疊又跳出來說話了:“要不是殷郊替我求情,我恐怕難逃滅族之罪。大商的命運,又将是怎樣呢?”姬發這時隻是一個質子,殷受的護衛,殷商的未來,輪不到他操心。

...
姬發獨白3.0

2. 質子

質子團這個設定,更可能是導演的想法,而非編劇從《冰與火》的次子軍團那樣得來的靈感。《元史·拜延傳》說:“拜延,河西人。父火奪都,以質子從太祖征河西。太祖立質子軍,号秃金花,遂以火奪都為秃魯花軍百戶。”最早的質子軍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時建立,與中國上古史毫無關系。考慮到導演是蒙古族,本民族的記憶刻在血液裡,也就難免把成吉思汗的光輝業績往前推一千年。

中國是分封制,前面提到的殷啟,就是封地在微,故又名微子啟。先秦有質子,沒有質子軍團。維護這個設定的觀衆會拿秦始皇他爹說事,說趙異人就是一個質子。誠然趙異人是一個最有名的質子,但質子軍團在哪裡?他一個人可以代表一個成建制的八百人的軍團嗎?

最早的質子出現在《左傳·隐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二于虢,鄭伯怨。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周鄭交質,是王子狐和公子忽互為質子。

另一個有名的出處是《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質的作用是抵押和交換,周鄭交換質子是為了證明互信,趙太後把長安君抵押給齊國,齊國出兵抵抗秦國。

“八百标兵奔北坡”,不是,八百公子入朝歌,商王就覺得八百諸侯不會造反了嗎?八百諸侯家裡是隻有這一個寶貝兒子嗎?帝辛(殷受)在蠱惑他們時也說了,你們的父親把最喜愛的兒子留在身邊,把你們送來當質子,你們的父親根本不拿你們當兒子,我才是你們的父親。

八百諸侯家裡有的是兒子,賢明如西伯侯姬昌,在朝歌犧牲了嫡長子伯邑考,旁邊還有庶長子姬奭(召公、召伯),下面是與正妻太姒生的次子姬發(周武王),三子姬旦(周公旦),姬處(霍叔)、姬度(管叔)、姬振铎(曹叔)、姬封(康叔),以及别的侍妾生的郜叔、雍叔、毛叔鄭、滕錯叔、畢公高、原叔、酆叔、郇叔等,一共有近二十個兒子,民間誇張為九十九個,又在路邊撿了個雷震子,正好湊滿一百。

...
周文王和他的第一百個兒子

諸侯們也差不多,個個兒孫滿堂,抵押出去一個,留下的都是喜愛的兒子,他們會在意質子們的死活嗎?記得明英宗嗎?蒙古瓦喇部擒獲英宗,要大明朝下跪稱臣。兵部尚書于謙馬上立一個代宗,尊英宗為太上皇,告訴蒙古瓦喇部:太上皇要殺要留,随你們便。我大明朝蕃王幾百人,一個太上皇算什麼大不了的東西?你們喜歡,稀奇伐煞,你們留着當寶貝好啦。

這八百質子都是殷受訓練出來的,等于是他的獨立衛隊,他要靠這八百質子打天下,他爹帝乙會不防這兒子一手?殷受拿質子要挾八百諸侯,憑的是他以為的當爹的會心軟。既然他不心軟、冀州侯蘇護也不服軟,都不在乎兒子,殷受又憑什麼相信其餘七百九十九個諸侯會心軟?

...
象背上馱着投石機、石頭擊中城牆大冬天這麼易燃啊、這谯樓也太像羌寨的雕樓了、弓箭的射程沒這麼遠(普通弓射程50-80米,長弓(1.8-2.2米)300米,冀州守城将士均用的普通弓)

再說攻城。攻城從來不是上策,冷兵器時代,攻城都是圍城,圍上三個月,城裡沒糧,居民出城投降,城自然就破了。《左傳·哀公八年》:“楚人圍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猶無城下之盟。”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宋微子有風骨,二十八代傳到宋景公手裡,不降就是不降,餓死也不降。到了熱兵器時代的列甯格勒保衛戰,德軍圍城九百天,城裡六十四萬居民死于饑餓和寒冷,蘇軍誓死不降,取得最後勝利。

有一則故事,忘了出處,也是冬季攻城,守方來不及築土城,便用柴草堆為城牆,使人澆水,一夜而城成,堅不可摧。日澆一遍,城高一尺,可固守不敗。挺過三個月,城外的軍隊也沒糧了,饑寒交迫,自然退兵。

攻城是很困難的,有雲梯有投石機就能攻城了嗎?當然不能。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王曰:“……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墨子·公輸》4. 微子

微子就是宋微子、微子啟,電影裡的長子殷啟。啟則受封于微,爵位為子,史稱微子,或微子啟。

啟是帝乙的長子。啟出生時他的生母隻是帝乙的妃子,出生後的身份是庶子。這位妃子後來被封為王後,之後受(一作壽)出生,雖是弟弟,卻是嫡子,因此繼任為商王,谥号帝辛。

王子啟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兄長,帝辛每有見疑之心。微子去問王叔箕子如何是好。箕子名胥餘,官太師,封于箕。箕子說如能成為治國之臣,身死無憾;如果死都不能,那就離開。啟去了封地微。箕子官太師,不能去封國,便在朝歌城裡佯裝颠狂,被帝辛關進牢裡,貶為庶人。

武王興周滅商,封帝辛的兒子武庚為商王。後武庚和管叔、蔡叔作亂。周公旦平亂,周成王把原來封給武庚的國土和殷商子民轉賜給微子,國号為宋,史稱宋微子。

箕子和比幹都是帝辛的王叔,帝乙的弟弟。微子、箕子、比幹三人,史稱“三仁”,三位仁義之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論語》

...
有一顆七竅玲珑心的比幹,死得太慘了

6. 女娲廟

沒有纣王在女娲廟進香時題豔詩,東西南北四大伯侯聚會在什麼地方都行,就沒有女娲廟存在的必要了。

...
昆侖仙山血小闆狂湧

哪吒的混天绫更是假得沒法說,色如香腸,形如大腸,一點都不飄逸。那小孩隻會呆呆地站着,雙臂箕張。主創人員說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哪吒的台詞,索性就沒給寫。這是編劇可以說的話嗎?你就是幹這個的。就說了一句“你扔個試試”,就被自來水們誇可愛了。

...
真的不是絕境長城、真的不是圍攻魔多?冬天行軍,旌旗還能飄?“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呐大哥

8. 英雄故事

另一個要命的地方是用西方的視角講東方的故事,這故事還是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主題是“回家”:《角鬥士》是拉塞爾·克勞是撫摸着小麥田回家,《後天》是丹尼斯·奎德穿越冰風暴回家,《星際穿越》是馬修·麥康納從外太空回家。周文王回家,周武王回家。

...
殷郊是真正的悲劇角色

10. 申公豹

“歪頭申公豹”是全書最喜劇的人物,我看到他對殷受說陛下天資非凡,修練五百年就可以學得飛頭術,是真的笑出來了。劇裡把姜子牙也定位成滑稽角色,就顯得重複了,人設有點像東方朔。不過姜子牙的坐騎本來就是頭“四不像”,滑稽就滑稽吧。

...
滑稽姜子牙

其實《封神演義》原著就是作者為了寫仙家陣法,許仲麟肯定是個道門中人,最喜歡的就是這些内容,假借武王伐纣的故事,演義他想像中的封神大戲。這也是一脈相通的,從《平妖傳》到《武王伐纣平話》,民間傳說和說書人已經格式化了很多道教把戲,他不過是集大成者。

小說裡把仙家分為闡教和截教(還有一個人道),對應的是道教的正一派和全真派。一邊是元始天尊的闡教(正一派),一邊是通天教主的截教(全真派),兩派師兄弟對陣施法,各有各的陣法,各有各的寶物。《封神:朝歌風雲》裡最活潑好玩的一段是大殿之上申公豹對陣姜子牙,哪叱催動風火輪和混天绫,楊戬使出水遁法,兩人各用法門飛出大殿,申公豹念起移魂咒,看得人眉飛色舞。仙俠這一塊,中國影視界獨步天下,從理念到手法、從動作設計到法術名稱,端的變幻無窮,《哈利·波特》那種念個咒語揮下魔杖什麼的,也太小兒科了。

...
楊戬這個演員是個彜族人,這個選角是對的。彜族是羌人後裔,彜族小巫師此沙出演楊戬,太合辄了

11. 細節

有些細節,仍然不夠考究。就算有周文王手握蓍草的姿勢和申公豹的指法,說是如何如何精準,但也有姬發夜探地牢時身穿鬥篷的錯誤。

...
姬發夜探

劇裡那種連帽鬥篷,是标準的西式,中式鬥篷從來不連帽,鬥篷是鬥篷,是“一裹圓”的形制,帽子是帽子,稱“風帽”,又稱“巾兜”或“兜巾”,《紅樓夢》裡就有:“隻見鴛鴦拿了軟巾兜與大鬥篷來……遠遠見賈母圍了大鬥篷,帶着灰鼠暖兜。”

中國古裝片裡出現連帽鬥篷也太多了,也就87版《紅樓夢》做得比較好。

還有就是,音樂太滿了,無處不安放它的宏大叙事。本來一個畫面有許多看點,經由各自的修為,就各有各的解讀,各有各的側重。但音樂一來,把那些一閃而過的可能性都趕走了,逼着觀衆去接受它的預設。

12. 伯邑考

《封神演義》小說和《封神:朝歌風雲》電影都管文王長子叫“伯邑考”,這是不對的。“伯邑考”更像是個尊稱、谥号,不可能是他的名字。伯是嫡長子、邑是都城或城邑,考是壽老曰考。這位姬家大哥青年而亡,沒有留下後嗣。從姬發而下,周朝子孫都不提他的名諱,隻上尊号:伯邑考。意為那位犧牲了的大伯祖。

伯邑考

姬家确實是有謙讓的傳統,傳說泰(太)伯奔吳,從文王那一代就開始了。《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出。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同用,以避季曆。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奔荊蠻,自号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曆,周太王打算立季曆的兒子姬昌為嗣,太伯為了成全父親的願望,帶着弟弟仲雍到了東方太湖邊的吳地。武王興周,因太伯無子,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

吳地以太(泰)伯為先祖。《儒林外史》裡就有祭祀泰伯廟一節:

衆人看那泰伯祠時,幾十層高坡上去,一座大門,左邊是省牲之所。大門過去,一個大天井。又幾十層高坡上去,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着從祀曆代先賢神位,中間是五間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爐、燭台。殿後又一個丹墀,五間大樓。左右兩傍,一邊三間書房。衆人進了大門,見高懸着金字一匾“泰伯之祠”。次日五鼓,把祠門大開了,衆人起來,堂上、堂下、門裡、門外、兩廊,都點了燈燭,庭燎也點起來。

西歧姬家的家風好,所以有伯邑考這樣的謙謙君子,有周公旦這樣的聖人。後世儒家奉周公為先賢,乃是信仰他們身上代表的仁、義、禮、智、信五德。文王仁愛、伯邑考義烈、周公制禮、召伯惠智、武王吊民伐罪,“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