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并非“大人物”,而是小人物之間的一場博弈。影片既有小人物的情感共鳴也有真實的動作場面,讓觀衆有一種感同身受的解氣。
《“大”人物》改編自韓國電影《老手》,通過本土化的改編,既保留了故事主線,也讓故事在本土語境落地,展現當代社會狀态和人物生存環境,引發觀衆情感共鳴。
從《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到《“大”人物》,更多的國産影片聚焦小人物,扛起現實主義影片的大旗。雖然《“大”人物》前期有點用力過猛,結局淺嘗辄止略顯粗糙,但仍帶給社會很多反思。
犯罪喜劇題材,真實感與爽感并存
《“大”人物》重新定義了“大人物”的真正含義,“我們都是小人物,但也可以是真正的大人物”。
影片講述了小警察孫大聖為調查跳樓案,與背後的黑惡勢力正面對剛,面對反派集團金錢誘惑、頂頭上司的警告勸阻、家人性命遭受威脅時,仍然堅守正義,從各個途徑尋找犯罪證據,上演的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是關于小人物鬥倒“大”人物的逆襲故事。
作為一部犯罪警匪片,《“大”人物》加入了喜劇的元素,通過小警察的逆襲故事和真實的動作場面,讓觀衆有一種感同身受的解氣感。影片中拳拳到肉的打鬥、緊張刺激的公路追車等場面帶給觀衆極大的視覺沖擊。
片中,包貝爾飾演的富二代趙泰,喪心病狂、心理扭曲、無法無天,讓觀衆恨的牙癢癢,恨不得沖進去暴打一頓。不少網友調侃,“爛片之王”包貝爾終于找到合适的戲路了。
藝術來源于生活,《“大”人物》聚焦了暴力強拆、拖欠工資、權色交易等現實社會問題,故事貼合老百姓民生,突出了當下的社會矛盾,更像是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正如影片的宣傳文案,“這場對決,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影片中的主角——孫大聖,是一個面臨“買房搖号”、“錢權壓迫”、“貧富差距”等諸多壓力的普通警察形象,展現出當代基層人民警察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一面。
這裡沒有美式超級英雄的戰鬥力,有的隻是平凡小人物的螳臂當車,負重前行,卻更顯真實。
本土化語境的改編,接地氣 有共情
《“大”人物》改編自2015年韓國電影票房冠軍《老手》,導演五百曾執導《心理罪》、監制《白夜追兇》,十分擅長對内地懸疑犯罪題材的把控,此前的作品都很貼近現實,獲得好評。
有知乎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看過《老手》,我該如何評價《“大”人物》?言語中流露出淡淡的欣賞之意。一部翻拍之作,就不可避免地會被觀衆和前作比較。
《“大”人物》通過合理的改編,既保留了故事主線,也加入不少本土元素,讓故事更接地氣。導演五百曾表示:“《“大”人物》是喜焰影業從CJ娛樂購買《老手》故事結構創意,同時在國内以原型人物和事件為基礎創作,重新重組後進行本土化拍攝。”
其一是影片在政策允許範圍内最大尺度地揭示了官商勾結、暴力執法、強拆、吸毒、天價學區房、黑幫勢力等國内社會敏感話題,片中修車工遭遇強拆自殺,學區房搖号等情節,完全戳中了普通人的痛點。
其二是影片改編了韓國電影“動不動就黑政府一把”的套路,将原版中政府内部存在貪腐問題,多次阻止調查改編成高層早就關注到這個問題,想要放長線釣大魚,因而多次阻止孫大聖查案,更符合中國國情,也能通過審查。
其三《“大”人物》圍繞着“沉默就是幫兇”的主題,巧妙地讓圍觀群衆随着事态的發展做選擇,從懷疑警察到支持警察态度的轉變,片中,孫大聖和趙泰打鬥中,群衆并沒有人伸出援手,仍處在觀望的狀态,這樣的情節是當下社會最真實的社會寫照,值得反思。
《“大”人物》通過本土化的改編,聚焦當下國内社會現實話題,诠釋了社會小人物的追求與掙紮,更容易抓住觀衆心理,引起情感共鳴。
從《藥神》到《“大”人物》,小人物的光芒更有張力
《我不是藥神》将無數白血病人的真實現狀擺上大銀幕,揭露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病,其實是窮病”。《無名之輩》将幾個生活在不同社會軌迹的小人物,呈現一出啼笑皆非的人生喜劇。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并不是能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而是離我們很近的普通人,更像是一部部略帶辛酸的“平民史詩”。
《我不是藥神》中身患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眼含淚水抓住警察的手說,“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嗎?”成功戳中觀衆的淚點。《無名之輩》中,一群缺乏尊嚴的小人物尋找尊嚴的故事,讓觀衆笑中帶淚。
《“大”人物》中,王迅飾演的崔京民拿錢賄賂孫大聖的妻子沒有成功,随後孫大聖的妻子将這件事告訴孫大聖并說,“你知道我最難受的時候是什麼嗎?是我看到那些東西的時候心動了。我是一個人,是一個女人一個媽媽,你懂嗎?”作為母親,她想将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但是卻堅守住了底線,表現了小人物面對金錢時的無奈和對良知的堅守。這些情節為影片注入了人性的光輝,更能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
不過,《“大”人物》改編自《老手》,雖說有良好的前作作為基礎,但也受限于此,故事邏輯和細節均有所欠缺,此外,或是因為過審的限制,并沒有深層次地挖掘背後的社會内涵,略有遺憾。有網友表示,三千多塊錢就扳到一個黑社會帝國的黑色童話一看就是為了過審而強行正确。真正的大人物是如何被端掉的被一句話帶過。隻能說《“大”人物》是刺向黑社會的一把水果刀。
總的來說,雖然《“大”人物》前期劇情有點欠缺,結局未能深入探究官商勾結等社會問題,略有欠缺,但影片探讨了一些人性的話題,值得肯定。
從目前的口碑和票房表現來看,《“大”人物》自然算不上一部現象級的影片。不過,從《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到《“大”人物》,這些影片都聚焦底層人士的真實生活,不僅收獲了不錯的口碑,而且都能取得市場化的成功。
可以預見,接下來還會有越來越多聚焦小人物的類型片進入市場。因為,一方面,在影視“寒冬”的當下,這類影片一般投資較低,相對穩妥;另一方面,當下的觀衆正在對現實主義的類型片偏愛有加。如此一來,既賺口碑又能賺錢的生意,影視公司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