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以下有劇透!!!!

影評有很個人喜好的内容/筆者在TIFF看了一遍以後上映又看了一遍 但依舊對于一些劇情細節還是沒有完全解析清楚

利刃出鞘的第二部玻璃洋蔥,無論是從劇情設計上還是整體風格上都很好的繼承了上一部的色彩。從整體風格上,依舊是阿加莎風格推理+喜劇的設計;從劇情展開的脈絡上,導演依舊保留了“觀衆比角色少知道一點”的視角。

先說推理相關,富豪+小島(密閉環境)+金錢糾紛,依舊是非常熟悉的配方,可以把人物分為偵探男主+核心女主+反派+嫌疑人團這樣一個角色配置

劇本很妙的采用了“案中案中案”的一個展開模式,人物設計上非常多樣化,給了劇情充分的發展空間。比起第一部一目了然的“一個家族的所有繼承人”這樣的關系,第二部在“嫌疑人團”的設置上,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買了個關子,也成為了懸疑設置的一部分。

從“嫌疑人團”的設置上,讓筆者說的話,第一步是“金條戰争”,第二部是“小時代”。

其中片頭“嫌疑人團”的登場那段剪輯,真的很有流媒體電影内味了(?)

喜劇風格上,電影的喜劇風格被本人的朋友稱為“不超過兩個腦細胞”的笑點風格。得益于主角Benoit Blanc這個角色的設計上,操着一口濃重的口音,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土氣感。而導演連續兩部都把他扔進一群富人裡面,自然而然帶上了一種“土包子進城”“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喜劇感。

此外喜劇點也是導演經常用作為電影時間節點設置的手段,通過明顯的喜劇點讓觀衆能夠清晰地把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劃分成不同區間,在第二遍複盤時間線的時候能夠作為明顯的标志。

關于電影的主題上,也依舊承接了第一部的風格,在整體輕松的基調上,能夠去講一些深層的社會問題:上一部是移民+種族問題,這一部是流媒體時代+能源問題

第一步的關鍵意向是“刀”,所以主标題是knives out;到第二部關鍵的線索其實是glass onion,于是主标題也順着改了。

所以這樣看來,其實這個電影是很标準的偵探小說式的電影,偵探是故事的旁觀者,是故事的叙事者,那麼這樣其實造成一個信息差。和第一部一樣采用了到全片中間開啟複盤簽名的時間線,這個時候觀衆猛然發現前篇的諸多鋪墊,信息量還是很大的,所以這個片子确實很值得看至少兩遍。

但是這個到片中複盤的結構,其實會影片的結構的觀感比較怪(?)本人第一遍看的時候看到複盤那段,一開始會以為就是個簡單的複盤,但其實兩遍時間線在全片的占比是差不多的,觀感上會讓人疲倦,讓最後高潮給人的沖擊力不強。

同樣的一點是,第二部的高潮和第一部ransom拿到刺向女主、但碰巧刀是伸縮刀/女主說謊會嘔吐的設定一樣具有“巧合感”,那麼這種“巧合感”在一個嚴絲合縫的推理片裡其實是很緻命的,但好在:

其一,這個片子具有喜劇感和小時代的drama氛圍,配上戲谑的配樂(這部電影的配樂還是很值得誇一誇的,打火機和玻璃罩兩個重音的運用還是很有意思的),最後的場面倒沒有顯得過于離譜;

其二,高潮的設置反而讓片子的主旨上升了一個層面,從一般的偵探片“偵探偵破案件皆大歡喜沉冤昭雪”,到了一個對于司法系統的反思,讓觀衆看到男主Benoit Blanc确實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但正是講究所謂“證據”的司法系統導緻了Andy的死亡。

同時把“人性”和“人心相背”作為最大的砝碼和可變因素,雖然到片尾結束的時候雖然所謂的“正方(也就是女主Helen)”獲得了其他人的支持這件事依舊值得推敲,但是确實讓“反方(也就是Mile)”在物質(推廣的能源炸掉了自己的房子和所有值錢的财産)和精神(所謂的朋友們、利益夥伴的背叛)雙重層面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裡筆者主觀來說,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筆者隻打了4星的原因。女主Helen最後選擇打碎玻璃雕塑、炸掉房子、燒掉名畫來報複反派Mile,先不讨論這種破壞和暴力行徑可不可取,但如果女主争取不到所謂的“人心”,那麼這個片子其實是不好收尾的,這種巧合感在推理片裡,不得不承認是減分項。

高潮對于人物的塑造來說,女主的打砸玻璃、燒毀房子确實顯示出了她身上幼稚的一面,而這一面筆者認為确實是這個角色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某種程度上這樣強調了Helen和她的姐姐Andy的不同之處。從筆者的觀點,Helen和Andy确實有相同的性格部分,比如複仇的執着/極端情況之下的失控;但同時在揭開雙胞胎的身份以後,通過對于過去Andy的閃回,其實能看出來Andy會更加成熟和穩重,會更多地在團隊裡有掌控全局的感覺,遇到問題會三思,而Helen其實是一個相對活潑外向的感覺,會和Benoit說俏皮話,兩姐妹性格上的不同也可以通過穿衣打扮看出來。

而在高潮戲裡,編劇很巧妙地通過遞給女主可燃冰這個場面,把主角光環轉回到了男主身上,形成一個勢均力敵的配置,沒有讓并不在高潮戲場面裡的偵探被搶了風頭,同時也加強了BenoitBlanc這個角色“大智若愚”這樣一個角色設定。

最後再講一下被大家嘴過的本片LGBTQ元素吧,作為休格蘭特的粉,在大屏幕看到休格蘭特的一瞬間真的有在發瘋,尤其是後來倫敦首映以後,本人belike我何德何能能看到他倆在大屏幕上給我演真情侶?

但是确實後來也讨論過這種設置的合理性在哪裡:

第一,筆者的朋友認為,在一個案件中,如果和本片一樣委托人是女性且是受害者一方的,那麼委托人很容易展現出脆弱等情緒,就像本片中好幾次筆者确實也覺得女主和偵探确實很有羁絆感。但是這樣顯然是有悖于職業道德的,那麼把偵探設置成gay在這樣一個喜歡緊跟社會熱點的片子裡其實是很合适的。筆者的朋友也舉例比如像Sherlock Holmes或者波羅,也都是盡量塑造得非常怪人,不會産生與委托人之間這種羁絆感。

第二,設置為gay能夠很好的平衡偵探局外人的一種氣質,偵探是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那麼從性别上出發的話設置為同性戀也是一種做法。而在利刃出鞘這個系列裡,無論是劇本設置,還是基于丹尼爾克雷格本人的魅力,确實很容易和正方反方兩面的角色都産生羁絆感。比如第一部Benoit和Ransom/女主,同樣在第二部裡Benoit和Mile/女主也能夠形成很好的拉扯感,無論在劇情上還是角色羁絆上,那麼這種微妙的平衡和拉扯其實是有利于劇情發展和反轉的,所以本質還是在為劇情服務。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