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重看,4k的質量太棒了,補上了很多鏡頭美感、藝術細節。另外和曼悅讨論了一路,有了新的思考,謹以記錄存檔。1,影片性質之一定義為“劇情”,但是似乎在情節邏輯上還是有阙漏之處。在最後裡昂和瑪蒂爾達出手解決掉所謂的“緝毒局”人手之後,為什麼他們還能安穩地過夜、毫無作為?想到的一種解釋是,裡昂已經知道當他出手,便隻能赴死。他似乎清楚斯坦已經去找過老托尼麻煩,不可能到老托尼那把錢要回、抛下托尼,和瑪蒂爾達遠走高飛。他也很清楚斯坦背後是所謂的“官方”警力,硬剛不過——那既然他已經清楚對方回來找麻煩,為什麼還安心讓瑪蒂爾達獨自出門買東西、沒有提前部署做好準備?2,關于仇恨與愛的關系。遇見裡昂後、瑪蒂爾達的生活全方位改變,但是她真的無法放下心結,一定要去複仇嗎?個人的理解是,裡昂的出現改變的是瑪蒂爾達的生活狀态,但改變不了其内心的情結,因為他終将和仇恨的根源無涉。或許沒有他,瑪蒂爾達不僅有仇恨心結,還會終日寡歡,消沉絕望,而他的出現隻能改變她生活狀态的那方面,卻無法撫平其内心深處的裂痕。3,裡昂為什麼要出手?可能還是瑪蒂爾達抱有複仇的終極目的。裡昂見證着她行動能力的日益精進,擔心她執念過深,終将會過高估量自己的水平,冒險動手,從而徹底陷入複仇的深淵之中(事實上瑪蒂爾達最後确實這樣做了),所以他必須自己動身,不讓她陷入那個深淵,以此“拯救”瑪蒂爾達。4,我們多次暢想那個完美的結局。不僅是從影片最後裡昂差一步走到光明的外部世界出發去想,也從他們溫暖的日常出發去暢想。就好像他們有很大很大的可能性成功。但這似乎正是導演的把戲。他需要讓這種可能性達到99%,以此用剩下的1%達到驚人的藝術效果。可實際上,影片中呈現的現實是,他們的美滿結局沒有那麼高的可能性。正如瑪蒂爾達把複仇和殺人想得太簡單,我們也把遠走高飛想得太簡單。在這座城市中,裡昂生活、聯絡太久太久,背後的網絡(無論是老托尼還是誰)難以允許他徹底離開,而瑪蒂爾達身份特殊,那兩個下手從剛開始就知道還剩一個女孩兒逃脫了、下落不明,他們極有可能繼續在搜查她,不過是影片沒有呈現。5,關于裡昂的死亡。關于生和死的關系,向來有兩種解釋路徑,一是死者以某種意義繁衍下去,二是宗教對彼岸世界的寄托。就像是那株盆栽種在了公園的中央生根、茁壯生長,裡昂成為了瑪蒂爾達的部分生命,以12歲的年紀展開新生。6,對去影院二刷經典影片的意義有了新的感觸。這不僅能給人帶來電影體驗的全包圍效果、帶來更高畫質、對更多細節的體察。還能給予一種“被動的力量”。或許因為我對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體驗很滿意、人又常有冷舊熱新的毛病,因此對在電腦平闆上二刷的積極性很低。而經典再次上大熒幕的機會就給了我半主動半被動的力量,似乎缪斯們将我按在座椅上,去以全新的儲備領受藝術的洗禮。
二刷後的一些讨論記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