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風犬少年的天空》的影片價值

——網劇《風犬少年的天空》之解析

林钊任

摘要:本文以2020年在bilibili網站獨播的《風犬少年的天空》網絡劇為例,分析該片所蘊涵的價值。《風犬少年的天空》立足于千禧年間,在影視美學的指引下,以社會主義核心的親情觀和友情觀等價值觀念為基,嵌入精神分析批評元素,講述了即将成人的高中少年群像。故事背景設置在山城重慶,體現中國獨特風貌的同時,也為更好地呈現影視美學氛圍與少年人的價值取向。其作為B站首部首發獨播的國産長視頻版權劇,憑借精湛的制作水準與喜劇外飾内核為悲的基調,将真實與情懷展現得淋漓盡緻。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青春片雖然因結局不盡人意高開低走,但平台4.2億次的點播,豆瓣13萬人次點評,均值8.2的評分,仍能較為公正地證明這部劇背後的影片價值所在。

關鍵詞:影視美學 社會文化 精神分析 情懷 青春

一、以美學精神關照影視

(一)、美學原則

影視藝術作為審美對象,應該昭示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它是曆史的、社會的、心靈的和精神的。它研究人的審美意識,人類生存的本真,以及影視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風犬少年的天空》揭示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少,揭出人們渴求的“青春”模樣。有人稱之為“疼痛文學”,其實不然,影片的誕生都是基于人的審美訴求而拍攝出來的。它盡職地展現影視藝術在人類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帶給人舒緩、寄托的作用。

影視自出現在人類的生活起,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二者的關系必然是一種審美關系,而首要的“美”的條件,《風犬少年的天空》其實已然具備。因人所特有的審美能力,有對影視藝術本原和本真的剖析。影片所呈現的色彩基調不同于仙俠劇的塑料夢幻感,藍青冷調刻畫悲、黃橙暖調描繪喜的轉換讓網絡劇也擁有了電影的質感,能滿足人類視覺上的審美訴求。

(二)、審美訴求

審美既是表層畫面上的,更是深層精神上的。理想和現實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根本矛盾,現實的不盡人意讓我們的心靈虔誠地仰望“可能世界”。藝術從本真的意義上給我們迷失的心靈尋找到一條通向回家的路,它揭示着生活的應當或展示可能世界的生存方式。劉聞欽奮戰在命運的束縛裡,渴求“可能世界”的降臨,為靠近安然而奮力邁步。但兩人的地位懸殊,階級差距從一開始就定下,河裡的蝦和海裡的蝦終歸彙集不到一鍋裡。劉聞欽被迫向現實妥協,選擇歸于塵世。哪怕“須知少時淩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的心靈理想已在路上,可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仍将生活的本真交織剖露。

影片滿足審美需要,喜劇情節既促使感官愉悅,又能實現觀衆的情感交流。友情片段與親情片段的交織,老與少的接式拆招,讓觀衆對于人生之中的生活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感悟得以滿足。春天種下一個老漢,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很多老漢。塗夫從出場到離開人世,人物形象發生了同其固有化相反的轉變:他開玩笑了。是畫面所展示出來的對兒子的第一次玩笑話,也是最後一次。隻是這種以玩笑帶喜劇的形式來表别離,是實打實的魔幻現實主義,雨水和塗俊的淚水混合,更多了悲情意味。審美從另一種意義上講也是為了完善自己,通過對美好親情的欣賞,不斷提供心靈慰藉,有足夠的動力往前走。

(三)、影視音樂蘊藏情懷價值

現代影視必不可缺的便是樂曲的渲染,情賦予樂,樂可叙事,能很好将影視情感表達,錯位時空去碰撞情緒效果。

1、《遙望2020》作為片尾曲,由王菲和陳坤合唱,不是新生代的歌手,而是經過歲月沉澱的實力唱将。歌曲風格也是低沉緩慢的叙事調,力求展現千禧年間的風格,男女聲混唱,互做鋪墊互相托襯,契合了片尾做結的特性。唱出道别的意味,也道出了少年們對于青春的留念和對未來生活的無措,但少年仍會心存期待,追逐生命。

2、《一生所愛》作為《風犬》的插曲,原是周星馳經典電影《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的片尾曲,講述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的過程,表達無奈哀傷的相思之情。在《風犬》中則是劉聞欽這個角色的專屬歌,這首歌也是他和安然愛情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個人命運的剖露。但當十九中的全體同學站起身和他同唱時,被歌唱的便不止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群體集體的情感心聲,音樂情懷即現,這首歌所表達的意義其實遠不止愛情,更多的是情懷價值。

二、文化母題成長的社會學探讨

《風犬》在社會主義體系下所孕育的“成長”這一文化母題,讓劇中角色直面人生命題,極具跨越代際的普适性也直抓每個人的共情點,同角色一般離開舒适區,去接納自身的所有問題,去接受現實生活。塗俊能在父親突如其來的離世低谷中,受到友情的激勵,是青春所賦予的特權,也是社會上的寫真。世俗化的情懷和個體性的視點,将思想内涵隐藏在情感的叙事和場面當中,尋找到主流價值觀與藝術創作間的契合點,使其傳達出了《風犬少年的天空》所想表達的社會文化價值。

作為B站第一部高調投資出品的影視劇,是其與歡喜傳媒的首度合作。“雖然B站沒有參與這部劇的制作,但是它的内核與B站的氣質極其相符,跟我們追求的内容内核是一樣的。”少年們在逆風成長,B站也在突破次元限制,在保證自身企業文化屬性的同時,走向世界。《風犬》屬于青春故事,題材上已很好地貼合了這個屬于年輕人的網站,在這個年輕人用戶占比78%的平台上,青春成長是被反複描繪、提及的話題。在b站播出,便為劇的曝光與平台進軍影視劇領域提高了其特有的商業價值,文化從來深濃,社會使其成長。

三、創作者與觀衆角度淺談精神分析

其一是影視中的精神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無意識心理、電影創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影片觀衆的觀影心理三個層面。從創作者角度談,《風犬》的導演張一白和編劇裡則林因曾就讀于重慶二十九中,秉持對其的情懷,一拍即合,以裡則林的經曆作為藍本創作出了這部影片。

它的原作是裡則林的小說《瘋犬少年的天空》,但相較小說,影視是直接換了個殼。該片取材自現實人物,且編劇自身便是其中的角色,他所承載的不再是虛構類影片的内容,而是一個大時代背景下一群人的集體記憶,再進行加工融入新時代的精神特性,成為鮮活的人物形象,代表着複雜的、立體的心靈世界。于此,創作者對于青春的這種無意識的緬懷之欲也得到一種替代性滿足。

其二,從影片觀衆的觀影心理來講。觀衆的情懷欲望在熒幕的投射下其滿足欲、影片認同機制等心理也達到一定的新高度。《風犬》的主創團隊對于觀衆心理的研究是比較到位的,懂得青春之于人的意義,情懷的加持,讓觀衆從本我走向了自我,從窺探欲走向認同欲,滿足了觀衆心中的夢。

像蒂姆·波頓的《大魚》,也類似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影視中運用了現實魔幻主義手法,将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給足以客觀、詳盡的描繪,使現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魔幻外衣,即在作品中也堅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塗俊看得到塗夫的閃回畫面,表明這一段畫面保留于想象中,是虛幻的,而結局劉聞欽突然的離世,煙花綻放後湮滅在天際,是青春烙下的疤,至暗的可怕才是現實的本質,是青春當有的模樣。魔幻色彩的嵌入讓影視本身的文化性更濃烈,增生出一種抽離感。也為精神世界畫了個圈,請君入戲,願者上鈎。

之于塗夫葬禮上,五分鐘的長鏡頭讓身為兒子的塗俊有充分醞釀化悲痛為力量的時間。情緒上的鋪墊,既是給了演員彭昱暢緩沖的時間,但其實也是在引導銀幕外的觀衆,無意識去跟随片中人物,緩慢又滲透性極強地發掘内心不能輕易觸碰的點。入戲而後剝離,以至超我之境。

四、結語

近年來青春題材的國産片層出,不管好壞,都顯示出當下的觀衆對于這一類題材的需求,帶給創作者以啟發,這個行業所應制作出來的水準。《風犬少年的天空》進入大衆視野,讓我們看到該片所表達的美學隐喻,根植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創作者的真誠。雖多了絲真實與意難平,卻可以在本社會體系内引發部分擁有相似經曆人群共鳴的劇集。也是通過影片,去體現“難尋少年時,總有少年來”的感慨,表達了對青春的情懷和寄予的希望。

本章深入閱讀文獻

1. 百度百科

2. (中)史可揚.影視批評方法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3. 任彤瑤.B站造劇:為何買下《風犬少年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