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前言】
等了半年多的台灣篇幾經周折,終于順利播出,意義很大。
第一,滿足了像我這樣期盼已久的觀衆對于雲端飽覽寶島風光的期待。
第二,标志着航拍中國系列的完美落幕。此外,台灣篇作為整個系列的最終篇,時隔近半年姗姗來遲、但最終加入航拍中國大家庭,冥冥之中有着強烈的象征意味(PS: 一點個人過度解讀——紀錄頻道官微最近幾天為台灣篇預熱時回顧了前三季省份,營造出一種其它省份都在等待台灣篇播出的氛圍,同樣象征意味濃厚)。
第三,通過國家級電視媒體平台,向全世界播出這樣一集全面介紹了台灣當地人文特色與地理風貌的紀錄片,不能不說是一種彰顯主權歸屬的鮮明标志。
【Part2 全片賞析】
觀看全片,個人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統與新意并存。既較完整地涵蓋了日月潭、澎湖灣、阿裡山、清水斷崖這種國人耳熟能詳的台灣地标性風景,激發出最廣大觀衆對于台灣的最初印象與美好想象;又别出心裁地選取了類似鹿耳門溪、九份、龍山寺、月世界、石梯坪等大陸人民不太熟悉的景緻,為觀衆呈現出一個熟悉又陌生、全面而多元的台灣。
第二,選址全面,詳略得當。選址點位囊括了東西南北四大海岸(如:東海岸花蓮清水斷崖、沿海公路;西海岸台中港、高美濕地;南海岸鵝銮鼻;北海岸野柳、金瓜石)、島内幾大山脈(中央山脈、阿裡山脈、海岸山脈);核心城市(台北市、高雄市)、離島(澎湖列島、龜山島、蘭嶼、馬祖島、金門島)。再輔以詳略得當的講解(如離島方面,對澎湖列島、龜山島和金門島講解較為細緻,對蘭嶼、馬祖島寥寥數句帶過),從地理區位、地貌特征等維度較為全面地勾勒了台灣的全景圖。
第三,人文與風景并存。在人文方面,既選取了台南孔廟祈福、屏東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祭、高雄元宵燈會、台中大甲鎮瀾宮媽祖環島巡遊等人文風俗,體現出兩岸同根共祖的文化傳統;又選取了赤崁(kàn)樓與鄭成功塑像、沿海公路、獅球嶺隧道鐵路、以四四南村為代表的台灣眷村等曆史文化景觀,揭示了台灣歸屬的曆史淵源,并弘揚了抗擊外敵、金瓯無缺的家國情懷。而在風景方面,以台北與高雄為代表的現代都市律動、以清水斷崖與中央山脈為代表的台島特有景緻、以玉山圓柏、花蓮鲸豚與濕地鳥類為代表的和諧生态景象、以鵝銮鼻與諸多離島為代表的熱帶迷人風情,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出一個立體的台灣形象。人文維度與自然維度雙元并行,有機統一,共同完成了台灣獨特風貌的叙事。
第四,色彩鮮明,配樂優美。由于台灣本身是身處亞熱帶和熱帶的島嶼,海洋的藍色與熱帶植被的綠色成為本片的主色調。在主色調之外,還夾雜着赤崁樓的紅色、金瓜石的金色、龜山島“牛奶海”的白色、蘭嶼民居屋頂的黑色以及王船祭和媽祖巡遊的彩色。絢麗缤紛的色彩,無論是從狹義的畫面配色上來說,還是從廣義的景色豐富性上來說,都拼貼出一個多姿多彩的台灣。而配樂方面,同樣的樂器音色在不同的片段裡傳達的感情不盡相同,卻都恰如其分。比如說,同樣悠揚的提琴聲,在講述阿裡山原始森林被日本侵略者砍伐殆盡時,是飽含了國仇家恨的哀傷;在講述四四南村的眷村往事時,是寄托了民族離殇的遺憾;而在講述蘭嶼的自然風光時,則烘托出熱帶島嶼的如夢似幻。再比如,承接沿海公路、開啟阿裡山片段運用的女聲哼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世居于台灣的衆多原住民部落那富含原始蒼茫與野性的民族音樂。總之,精彩的配色與配樂使本片含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Part3 結語賞析】
其實之前我一直既好奇又擔心,這一集的結語會是怎樣的。含蓄而有深意是可以預見的語言風格。但如何不太生硬地轉向結語、又如何準确地傳達出弦外之音,其中的分寸很難把握。這需要考慮觀衆的接受程度、播出後的海内外輿論走向、島内合作攝制機構的意願等等。很高興可以看到以金門島作為全片的結語,摘錄片子結語的最後一段:
“金門島雖小,但它的視野開闊。它可以久久凝視眼前的大陸,回眸看見淺淺的海峽,還時常遠眺寶島台灣。它的眼神裡有光,因為舉目皆是同一個中國。”
選取地理區位極為特殊與重要的金門島作為最後一個點位,以金門島的視角作為結語的行文線索,構思巧妙。而這段話裡蘊含的感情,想必每一位愛國同胞都能夠深刻體會。
【Part4 寫在最後】
對于台灣篇,我度過了很長一段苦苦等待的時光。我經常神經質一般地去逛導演微博,逛紀錄頻道官微,檢查央視節目單,去各大APP的專組裡尋找一些微弱的蛛絲馬迹。我也經曆了“期待→心灰意冷→假裝遺忘→偶爾真正遺忘→釋懷”的心理變化。我承認我對這一集短短50分鐘的紀錄片存在一種近乎偏執的期待,也明白大部分人可能難以理解這種情感。但這些都不再重要了。台灣篇的順利播出,徹底打消了像我一樣的部分久等無果的忠實觀衆的疑慮。這短短的50分鐘,驚歎和神往于寶島風光,也有一些難以名狀的感動與悲傷。衷心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祈願國家早日統一。我相信這一天就在不遠的将來。
第四季·台灣篇 觀後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