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工作,每次節假日回家,媽媽在臨出發前總會準備遠超旅途中一個人能在變質前能吃完的食物(尤其是一堆雞蛋),媽媽總覺得孩子的胃永遠不會滿、孩子的手永遠提不滿東西,就像放入冰箱的食物永遠不會壞,對此在每次臨出發的前一天,我都會和媽媽說不要煮那麼多雞蛋,一兩個就夠了,可是第二天桌上永遠有一碗煮熟的雞蛋,如果選擇不帶,媽媽又會非常委屈的說:“可是我都煮了”,對此隻能是既無奈又生氣。
年輕時總是無法理解,已經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是做這麼多?甚至一度懷疑媽媽是不是“聽不懂人話”。我曾一度用“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來安慰自己,這是媽媽表達愛的方式,雖然這種愛是強制賦予的。
思考了一段時間,覺得久處鄉村,與人、土地、動植物打交道的媽媽已經脫離中國的發展太久了,所以媽媽對于遠行還停留在綠皮火車出行時的那樣。于是帶媽媽出去旅遊,讓媽媽感受外面的世界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遇到列車晚點,滞留火車站等突發情況時可能随時餓肚子。
出去了幾次,情況并沒有好轉,發現媽媽自己在出發前還是會帶非常多的雞蛋、水果,于是這我更無法理解。我問媽媽,為什麼?媽媽不直接回答,她隻說這個雞蛋是她跑了很遠在一個走地雞養殖戶那邊買來的頭茬雞蛋。
我的心忽地被什麼東西戳中了一樣,也許隻有這個雞蛋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兒子買不到的,也許隻有自己田裡面不打農藥種出的瓜果蔬菜,媽媽才會放心讓孩子吃。媽媽有着最樸實的觀點,自然生長的植物是最健康的,并且媽媽對于舊時代農民的底線無比清晰,他們無知且對生命無畏,可以往牛奶裡面加三聚氰胺,可以為了果實更大點增加各種化學藥劑。因此我想媽媽也不會信任“有機蔬菜”,我的信任也隻能是我沒得選——因為我已經沒有土地了。
所以她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她怕她開口就是挽留,她怕她開口便洩了氣,她多麼希望她的孩子每天可以吃到媽媽煮的雞蛋,她多麼希望她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沒法開口,因為她知道孩子以後在這個世界上活着需要錢,故鄉的土壤上長的出瓜果蔬菜,家裡的雞鴨鵝生的出雞蛋,但是産不出電子産品、醫藥制材,孩子不得不離開故土,這點媽媽看的分明,媽媽也許沒有我想得“那麼傻”,那麼聽不懂“人話”。
媽媽總是會煮超多的雞蛋,因為也許孩子第二天、第三天還能吃到媽媽牌雞蛋,她這麼殷切的期盼着。耳邊隐約回蕩着,“帶一下呗,又沒多費勁”,“我自己種的”,“我跑了很遠去買的”,這哪裡是被強制賦予的愛,這分明是一個在田地間生長的母親對于一個獨自遠行的孩子最深沉的挂念與守望。
——2025.04.19,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