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主觀推測一下。
了解到“青蛙少年失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李享浩綁架事件”并稱為韓國三大懸案。
第一次看本片的時候覺得結尾與《殺人回憶》過于相似,同樣是主角暴揍嫌疑人一頓但由于“沒有證據”束手無策,最後的結局就是殺手依然逍遙法外。
但在本片先前提到過一個名為“認知失調論”的觀點。個人認為本片對于“認知失調論”的探讨很有意思。



一直關注此案的黃教授對于此次案件的判斷就深陷于“認知失調”中,他的潛意識會忽略一切不符合他想法的因素去懷疑鐘浩的父母就是殺人兇手,從而對該失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傷害和心理傷害。


其實到了末尾我幾乎已經快要相信被姜志勝懷疑的那個屠夫就是殺人兇手了,但該片的破案過程相較于《殺人回憶》實在是太順了。
但仔細一想破案的過程其實是由主角姜志勝的主觀視角進行判定的,影片到了後面像開了金手指一樣的展示着證據:“你看啊,他綁書的綁繩方式跟綁孩子的方式好像”“你看啊,他剛好是一個屠夫,他用來殺牛的工具是不是也跟殺孩子的兇器相似”……但這些真的能用來當做證據嗎?會不會是熒幕裡的姜志勝和熒幕外的我們太想要确認一個兇手,所以刻意忽略了一些細節,犯了跟黃教授同樣的錯呢?
結合前面的“認知失調論”,那麼到了片尾對那個“按照影片節奏幾乎可以被明确定義為兇手”的兇手的懷疑會不會也是影片刻意為熒幕裡的姜志勝和熒幕外的我們精心設置的一場“認知失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