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當年曾花費巨大精力給“江南名妓”柳如是做傳,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放在現代估計也不一定能被接受,但陳老不僅做了,還一如做曆史的嚴謹做的很好,電影《柳如是》許是在此基礎上拍攝的。
電影中,柳如是自幼被賣去學藝,學成後又被輾轉賣到各個有錢人之家,最終在類似“藝妓館”的地方落腳,和江南才子陳子龍相戀,但待陳考取功名之後,因要前去赴任,而柳如是的身份使後者畏怯了,盡管當時柳氏已經脫籍從良,于是相伴五年的倆人自此分開,柳氏自是傷心不已也無奈何。
當時時值明末清初,大明朝廷腐敗昏聩,清軍虎視眈眈,士子群情激憤,柳如是“海内如今傳戰鬥,田橫墓下益堪愁”的豪壯拳拳之言被當地耆宿錢謙益看到激賞有加。
當時柳如是剛和陳子龍分别,情緒悲憤,不平于不被世人平等相待的世風,也有賞識她才能的友人給她介紹當地青年才俊,但柳氏隻佩服錢牧齋的學識。後者雖飽讀詩書兵法,但因被弄臣排擠,二十多年隻好整天舞文弄墨、報國無門,眼看江河傾覆,也無計可施,倆人算惺惺相惜,終于在一番好事多磨之後喜結連理。而且錢牧齋一反當時聘娶風塵女子半夜偷偷接走不大操大辦的習俗,而是采取匹嫡之禮,即明媒正娶,對柳如是的尊敬可見一斑。
這邊戰事不斷告急,崇祯帝自缢煤山,南明建立,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遍地風流的江南頓時血流漂橹,錢謙益臨危受命任禮部尚書,殚精竭慮,但無奈大勢已去,而且他又一次違背當時人的看法,獻城,電影中說他是為了保存儒學孔禮,減少無辜百姓的傷亡,未看書,此處存疑。後其又做貳臣,剃發去清廷做官,這些做法被一向看中氣節的文士很是氣憤,柳如是也拿韓世忠和梁紅玉的壯舉來诘問錢牧齋,但後者一意孤行,不過沒過多久也告老還鄉,并且暗中資助反清人士,以及後來退居台灣的鄭成功也是他的學生。他本人也因此事被告發而入獄,但柳氏一直為他奔波,後來終于免于死罪,倆人自此隐居不出。
電影結局自此完結,據說錢牧齋死後,家人争産,柳氏被迫自缢而亡,一生曆經坎坷。
倆人相差三十六載,共同生活二十餘年,在普遍不長壽的古代,尤其倆人身份,走過如此之長路,又經曆家國變遷,個人也渡劫無數,真是值得好好了解。
雖然現在也不知道陳寅恪先生為何要為柳如是做傳,但那個時代的先生普遍學貫中西、溫文儒雅一直為我們所豔羨,尤其他們在山河傾覆之際當仁不讓、奔走呼号、以筆為槍、以言救世的壯舉已然成為傳奇,那也是一個如春秋戰國一樣百家争鳴的時代,人才輩出,當下我們對院士的普遍敬重也是如斯。中國文人向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抱負,以文論政自然就是傳統,家國天下的感情也較其他國家重,時移世易,就當下“公知”普遍被罵得狗血淋頭還有什麼話好說嗎?
在畢業找工作之際,我想了很多,堅持做自己、追求理想抱負自是很難很難,但放棄更難,曾經也灰心喪氣以至絕望過,但出于熱愛,一次次自我喚醒,“一切能使我溫暖的,都是我的意義”。有這些先生的陪伴,我又怕什麼、擔心什麼呢,而且自己吃的這點苦、受的委屈和他們相比幾乎不值一提,但他們未盡的抱負則值得自己好好繼承衣缽,可謂“任重而道遠,不可以不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