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人品味有限素質低,從不寫影評。本次因為豆瓣APP判我字數過剩,故短評變影評。别罵我。
2021/11/20,離考研還有35天,本輪疫情即将進入收尾階段。而全北京的不要臉的高校都玩區别對待這一套,學生正常出入校門難如登天。
看到四道口有點映《野馬分鬃》,還有導演和沙丹來(我還沒見過他真人呢),我提前好幾天,小心翼翼大費周章申請出校,擠出複習專業課的時間去看,當然還是比較失望的。
優點也不少。有幾個鏡頭比較印象深刻,對演員不同方言的表現,不避諱手機使用,我都還挺滿意。其他什麼象征、調度,我倒是感覺到一點兒,不過沒電影達人那麼手到拈來。想看誇的去别人那兒吧。
真的,還是你們文青牛,畢業找不到工作都整這麼藝術,說白了還是沒什麼壓力。怪社會,怪女友不『忠誠』,怪爸媽不理解。這幾個問題也沒有什麼初始動機——和我認識的一切老北京文青一樣,生活夠好了,實在沒事幹,隻能對着空氣叛逆不羁。
我作為一個找不到工作正在考研,如果考不上就二戰或者家裡蹲的大四廢物(外地人),覺得導演确實矯情了,或者我真的酸瘋了。整個電影一股回憶青春的味道,類似于高曉松電視上大談他的清華時代。也許是年代不一樣了,導演畢竟是90後,北京人,學藝術的,大四就是這麼灑脫惬意。但是拍出來給現在的我看了,就覺得真扯,大四不都是人人壓力大到抑郁,忙到頭昏腦漲?有空叛逆打炮開車到處玩,已經是中産往上了。我們學長,家裡農村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還延畢,直接跳樓了。
青春片天天拍臭文青幹嘛呢?不如去純工科學校,拍跳樓的考研的進廠的。不過這些太現實了,觀衆看着心裡難受,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與正能量,也沒有你們文青那麼多美女繞身。誰愛看呢?
你這主角,家裡北京有房有車有藍牌照,父母都是公務員事業編,吃喝不愁,找個倍兒漂亮女朋友還伸手要錢,沒事幹就是酒駕,被抓秒慫了。上個名校,惡心老師,不讓你畢業開始急了。這不一窩囊男嗎。怎麼這麼有病呢?被社會逼着犯病就算了,這主動犯病就别拍了吧。
電影裡面的海哥形象看的我也有點難受。一個工程賺了錢的中年男人,喜歡寫詩出歌。我10年後希望的也是這樣,能賺點錢,有錢支持自己做愛好,比如說彈彈琴之類的。當然,在主角這種純血正黃旗文青眼中,不過是個外地土包子罷了,可以賺你的錢,然後偷偷嘲笑你,把你激動塞到手裡的碟子全扔了碾碎。可能我在文藝圈裡人看來也是這種品味不高的笑料。很難不感同身受。
說到美女,《野馬分鬃》充斥着對女性的刻闆印象和性幻想。出了場,基本上女觀衆都在抱怨,描寫女性太狹隘。對這一點我覺得不難理解,認識幾個老北京文青,天天喝酒吃飯除了吵吵破電影破搖滾,就是讨論草B呲妞,互相推微信。文青年輕都這樣。隻是導演不小心把内心拍出來了,大家接受不了而已——就要美女都給文青傍身,沒錢沒車脾氣臭無照駕駛滿嘴跑火車怎麼了?他可全都是滿滿的才華啊!不值得你掏錢養嗎?你滾蛋了,下一個美女就在路上,看一眼就出來撲倒滾草原。夢做的真不錯。
再說回場下,片裡和片外的内容(沙丹、導演和某2021級傳媒大學導演系的觀衆)都彌漫着一股『我們學藝術的才看的明白』的小圈子感。沙丹老師真熱情。可能他人就這麼熱情,我也不知道,第一次參與這種活動。他看得出來比較激動,反複說『我們消傳媒大學』如何如何。原來這場好多都是傳媒大學的學生,朝聖一樣,『我校第一個打入戛納的電影人』『學哥,我是你的粉絲』。一瞬間我一個技校學工科的被羞恥和尴尬淹沒,感覺自己真的有點豬鼻子插蔥了。我這種沒有被藝術院校浸染過的廢物何德何能跟大家坐在一起。
最後 1星變2星送給導演,人還不錯,挺溫和的,說了一些心得體會很有意思,是和觀衆比較平等地交流。技術審美都挺棒的。這電影他也沒錯啊,就是這麼長大的,忠于自己内心了。隻怪長在了全國最富足的地區,随手拍出來的回憶錄,都能在我這種來自偏遠地區的工薪家庭還『向往』藝術的工科生心裡,掀起無窮的漣漪和豔羨。
越看青春電影越覺得酸楚。少有電影是聚焦普通學生生活的,無非是大城市,好日子,矯情幾句,賦詩三首。電影總歸是上層人士玩的,我努力考研找工作,早日進廠糊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