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追紀錄片,看完第一集久違地充了B站會員。看完正片後把每集的花絮和導演手記都看了,發現每集的導演都是女性。那一刻,又一次深受觸動。這麼溫柔純淨的片子,果然是出自女導演們之手啊!

第一集“書海逐光”,關注的是盲文以及盲人閱讀,也是我從未關注過的領域。從事盲文校對的何然,緻力于為盲人改善閱讀環境的何川館長,盲人音樂家兼作家周雲鵬。覺得這一集最能呼應片名,無論我們的感官是否健全、條件如何有限,但是還有書籍。隻要還能閱讀,任何人都能感受閱讀的魅力,通過文學獲得生活的勇氣和智慧,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生命之光。

第二集“寫作的理由”,主角是三位女作家——黎紫書、範雨素、林白。馬來華語作家黎紫書說,“寫作是一場漫長的自我問答”。範雨素說,“讀書是享受,寫作是受罪”,但對“與文學血肉相連”的她來說,寫作對她而言就是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努力向上生長的見證。為慶祝自己的《一個人的戰争》發表30周年,60多歲的林白選擇去長江野泳,酷飒登場的林老師讓人難忘。小時候寫日記,讓自己有着落;青年時寫作,讓膽怯的自己變得強悍;漫長的失業時期,隻有不停地寫才能緩解焦慮……向林白老師學習,想做就做,去體驗。

第三集“詞語擺渡人”講述了三位譯者的故事,也是我最偏愛的一集。陳英和何雨珈是我一直關注的譯者。不過陳英老師最有名的譯作——“那不勒斯四部曲”一直未讀,倒是因為讀了陳英老師翻譯的《碎片》對費蘭特的其他作品産生了興趣,接連讀了《煩人的愛》《被遺棄的日子》《暗處的女兒》,陳老師譯完一本讀一本。因為生活在成都,所以關注何雨珈老師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情。兩位老師都很高産,對關注和喜愛她們的讀者而言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俄羅斯文學作品讀的少,所以對俄語譯者劉文飛也知之不多。翻譯有時候看起來是一件挺孤獨的事情,但在不同語言中穿梭,又是獨屬于譯者的幸福時光。在AI不斷進步發展的時代,看到依然有人全心全意、甘之如饴地做“詞語擺渡人”,并因此安身立命,也是許多人的慰藉吧。

第四集“重新出發吧,書們”的主角是二手書店的老闆、淘書人、書籍偵探以及那些被遺忘、閑置的書們。老劉的二手書店——文豐書店在河北霸州,一座北方縣城。很難想象在中國的縣城還有一家存在30多年的二手書店。開書店的過程中,老劉也有過轉行的機會,但隻因為自己喜歡,一直堅持到現在。印象最深的是老劉談到來書店的那些人,有些人就來過,之後再也未見。淘書人楊兆讓我想到了成都的讀本屋。每次去華西壩的讀本屋(已搬遷)都會好奇,如此純粹賣書的書店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呢?它是怎麼做到書籍質量和價格兼顧的呢?後來關注了讀本屋的社交賬号,才了解到原來讀本屋的書就是這麼淘來的。第三位主角華斯比,笨拙的i人,真切地诠釋了“熱愛抵萬難”。白天打工,晚上為愛發電,花了五年時間整理出版了民國探案小說集。看到他把出版的《陸澹盦偵探影戲小說集》放在陸澹安的墓前,屏幕前的我雞皮疙瘩都起了。感謝這些書籍打撈者,願每本書都能找到它的讀者。

第五集“給萬物寫說明書的人”講述了三位科普作者的故事。植物科學畫畫家馬平為植物畫肖像,建築學科普作者為普通人解讀建築密碼,天文科普作者齊銳帶領大衆抵達星空。在看這集的前一天,剛看了一場關于博物肖像的展覽,剛好跟馬平老師對上,真是一次美妙的巧合。看完王南老師的部分,再次對中國古建産生了興趣,種草了好幾本書,也想有一天帶着王南老師的書去看古建和佛像石刻。而看完齊銳老師的故事,立馬關注了本地的觀星活動,一定要去觀一次星。看這集的時候,腦袋裡總浮現一句話——唯有熱愛方可抵歲月漫長。人生漫漫,找到自己熱愛之事,生命才有錨點,也不至于白過吧。

第六集“到田野去”,如名所示,是田野工作者的主場。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強、彜族人類學者羅木散、建築考古學者劉妍,不同的田野,相似的野性。三位主角雖從事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某種遺落、變化、消失的記錄者。盛老師的漁具、羅老師的彜族人生活、劉老師的編木拱橋,多虧了他們的腳步和筆,我們才知道世間存在過那些人、事、物。看羅木散老師調研去新疆采棉花的彜族人,不由想到我身邊也有一些曾去新疆打工的四川漢族人。他們有的也曾去采棉花,還給我家帶過新疆棉花,家裡人用這些棉花彈了幾床棉被。還有在新疆做包工頭的,每年過年才回家。還有一位今年認識的藏族人。四十多歲的大叔,旺季接散客包車生意,淡季打零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與羅木散老師口中彜族人相似的熱情和責任感。哦對,藏族大叔有個兒子,也在成都搞音樂。

感謝制作組呈現如此精彩的紀錄片,舍不得結束。希望還有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