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不強,矛盾沖突都不激烈,看多了短視頻的人估計會罵一句爛劇本。

女導演拍這種題材,好就好在展現性侵的方式。

本片那些傷害是由女主自述的。
她傷着一隻眼睛坐在地上,向阿汐說自己發生的事,一邊也是在講給我們聽。
我們看不到虐女的鏡頭,但完全能夠感受到罪犯的可惡,和女主的反抗與堅韌。
這一刻坐在鏡頭前的我們,能夠共情的,隻有她一個。絕沒有化身為罪犯,幻想着香豔情境,壓倒受害者的可能。
幾段犯罪現場的蒙太奇,男老師的臉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
隻有女性能清楚地感知到,“他”不是一個具體的男罪犯,是無處不在,環繞在我們周圍的。

我骨子裡也是文青,我挺吃李玉這套的,她的片子基本上都是這個調調,她拍女性總是潮濕的,喪而不頹的,疼痛又堅韌的。
張偉麗演的也巨好,天才一般。

網上罵說電影裡幾乎都是女人之間的互害,男人隐身了。
很明顯這是導演的刻意為之,我覺得很好。
這就是父權制的路數,讓女性摧毀自己得以生存,讓女人之間互害千百年的現實,至今仍舊以網暴的形式發生。
很可笑的是當導演刻意去表現男人在現實中的隐形時,他們反而被看見了。

我原先覺得,電影裡的案子太刻闆印象了,好像融合了很多現實案件,看的過程中腦子裡一案一案地過,就像電影中的性侵案,沒有發生在我眼前,就隻是新聞而已。
這種展現是否會讓觀衆的共情減弱呢?這不就浪費了這個題材原本應有的意義呢?

網暴部分的處理也很薄弱,隻是帶過,帶過的東西太多,給人一種塞進了很多東西,但又什麼都沒有表達清楚的感覺。
看完好幾天我才在想,是不是導演的刻意為之。
對于性侵案本身,她要的就是一個刻闆印象,一個臉譜化的事件。
她就是不想把這個案子表現得太特殊,太吸引人的眼球。她删減掉這部分的篇幅,用劉蕊這個角色的口述來終結它。
使它隻是一個模糊的,圍繞在我們周圍的罪惡動機,一個象征,一個來源于父權的壓迫感。

兩個女主,一個口不能言,一個目不能視,最後她們都好了。
我們也終于可以完整地看見,完整地叙述,
看見我們自己,叙述我們的困境。
找回自我,表達自我,這才是抗争的第一步。

而苦難本身也不必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