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暌違多年重返大銀幕,帶來的不僅僅是話劇《戲台》的電影版,更是一面辛辣、深刻的社會現實放大鏡。影片用喜劇的外殼,包裹着一個令人心酸又無比熟悉的悲劇内核——對當權者“一言堂”式權力的無情鞭撻。這出民國亂世的荒誕戲碼,卻精準地投射在當代社會的某些角落。
影片的核心沖突,源于那位手握權柄、自大虛榮的洪大帥。他的一言一行,都淋漓盡緻地展現了濫用公權可以何等輕易地就能扭曲一切。他不需要邏輯,更不尊重規律,他需要的是絕對的服從和滿足他個人意志的“發展”。
這所謂的“一言堂”,不正是當下社會無數個“洪大帥”式領導的真實寫照嗎?他們所謂的“做成績”,并非為社會、為員工計深遠,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随心所欲,将個人好惡淩駕于規則與專業之上。這并非能力,而是權力在缺乏監管下催生出的病态與扭曲。
令人啼笑皆非又倍感現實的,莫過于洪大帥對大嗓兒“霸王”一角的“欽點”。隻因喜歡老鄉的鄉音,便全然不顧京劇的百年規矩與藝術标準,強行讓一個送包子的夥計去扮演楚霸王。這一幕,像一根刺,精準地紮中了職場老實人的痛楚。我們身邊,有多少毫無寸功、毫無本事的“大嗓兒”,僅憑領導一句“我喜歡”,便能平步青雲,登堂入室。而那些真正撐起後台、默默耕耘的“角兒”們,反倒成了被壓制、被排擠的對象,他們的專業與堅守在權力的蠻橫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一句話,一把槍”,傳承下來的藝術尊嚴便轟然倒塌。《霸王别姬》說改就改,虞姬竟能與霸王“團圓”。這看似荒誕的劇情,恰恰是“一言堂”權力邏輯的必然結果——規則和真相是什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認為它應該是什麼。藝術可以被玷污,黑白可以被颠倒,一切價值判斷的标準,最終都歸于當權者的個人喜好。
在觀影時,我曾暗暗為《戲台》的過審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它所諷刺的現象,在我們國家社會與職場中太普遍了。不過,聯想到近年來國家的反腐倡廉力度,新聞不斷報道一個又一個貪官落馬,我們有理由相信,變革正在發生。
就在不久前,被譽為“穿袈裟的CEO”的少林方丈釋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和嚴重違紀問題,終在持續多年的争議後被立案調查,中國佛教協會也公告注銷其戒牒。這一事件,無疑是對過去那種個人權威極度膨脹、缺乏有效監督的“土皇帝”現象的有力一擊。它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号:無論身處何種領域,無論曾被多少光環籠罩,任何人都不能淩駕于法律與規則之上。
從這個角度再看《戲台》,它的過審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時代進步的标志。它敢于将“洪大帥”這樣的角色和“一言堂”的醜态搬上銀幕,讓大衆去審視、去批判,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自信和清醒。它似乎在告訴我們,那個“今天紅大帥,明天藍大帥”輪流坐莊、肆意壓迫的日子,終将隻存在于過去的封建糟粕和文藝作品的追憶中。
電影的結尾,戲台在炮火中崩塌,但戲班子在廢墟之上,依舊唱起了那段未完的《霸王别姬》。它象征着,即使物質的舞台可以被強權摧毀,但藝術的尊嚴與人心的堅守,卻永遠不會真正消亡。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又一個現實中的“洪大帥”,隻會在反腐的炮彈中倉皇逃竄,當“一言堂”的個人崇拜被制度的籠子所束縛,我們終将送走這些荒誕的鬧劇,迎來一個真正屬于實幹者、屬于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