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會讓你輕輕跟着和?”
在《這樣唱好美》的舞台上,會讓人不由跟着哼唱的歌曲太多了!蘇詩丁神仙嗓音遇到張信哲經典《愛不留》,完美炸場,賺足了觀衆眼淚;黃英重新演繹齊豫的《船歌》,完美轉音帶聽衆回到了溫柔的江南水鄉;羅奕佳再現五十年代金曲《給我一個吻》,甜美嗓音甚至讓蔡琴都跟着輕聲和唱……
在《這樣唱好美》的舞台上,86位“好美女聲”重新演繹200多首華語名曲,帶觀衆夢回流金歲月。無代溝,跨越圈層壁壘,以經典音樂為紐帶的《這樣唱好美》注定是面向全民的,因為經典承載着不止一代人的記憶。
有人說,這是一個經典遠去的時代,非也。在對諸多快餐式流行音樂審美疲勞後,大衆對經典音樂的熱情高漲,隻是國内音樂綜藝較少以經典音樂為主角,直到愛奇藝自制綜藝《這樣唱好美》出現。
“音樂力”一直是愛奇藝的主賽道之一。近幾年,愛奇藝在音樂垂直細分領域持續深耕,先後推出了《中國新說唱》《我是唱作人》《樂隊的夏天》等聚焦說唱、原創、樂隊的新風潮綜藝。此次《這樣唱好美》的推出,又填補了網綜在華語經典領域的空白,為音樂綜藝打開了更寬的創新維度。
破圈層、跨代際的合家共賞
在不少人的固化認知中,網綜是給年輕人看的,台綜是給老年人看的,這顯然有失客觀,因為網綜的受衆不止年輕人。
經曆過自制綜藝幾何式增長,依靠高品質垂直綜藝打出差異化亮點的1.0時代,及馬太效應加劇,頭部網綜成為強流量入口的2.0時代後,話語權持續提升的網綜進入了受衆“橫向擴張”趨勢升級的3.0時代。在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下,網綜借助手機、互聯網電視等應用,已經從PC端走向移動端和客廳場景,受衆逐漸覆蓋包括客廳人群在内的全民圈層。
受衆群體的擴張,對網綜的内容制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這樣唱好美》便定位于“可以全民共享的新形态音樂綜藝”,相比于《中國新說唱》《我是唱作人》《樂隊的夏天》等從小衆圈層走向大衆的垂直題材節目,《這樣唱好美》一開始聚焦的便是全民圈層。
藝恩數據顯示,《這樣唱好美》的受衆下至1-17歲,上至40歲+,覆蓋各個年齡段群體,實現了破圈層、跨代際的音樂傳播。通過對30-00年代華語流行名曲的全新演繹,《這樣唱好美》展現了不同年代的時代風貌,也激活了不同年代人群的集體記憶,為聽衆帶來了一次“合家歡”式的經典音樂大賞。
從受衆群體來看,老一輩人對經典音樂有着更深刻的情感共鳴。強東玥在《這樣唱好美》的舞台上甜蜜演繹了《出嫁》,“昨天的潇灑少年郎,今天要變成大人樣,掩不住眼角的輕笑,全都是期待和幻想。”不少90後感慨這首《出嫁》勾起了自己對婚禮的向往,其實,這首歌同樣是60年代人們心中的結婚進行曲。
新生代女歌手許藝娜演唱的《草帽歌》,則是七八十年代在中國風靡一時的日本電影《人證》中的插曲,《人證》也是改革開放後首批進入中國的電影。作為一代人經典記憶的《草帽歌》,曾被許藝娜父親改編,所以許藝娜選擇用這首歌來緬懷父親,延續父親的音樂夢。彈幕中,不少網友也感慨自己的父母對這首歌感觸頗深。
經典音樂在年輕一代心中也有着特殊地位。節目中,《仙劍奇俠傳》中飾演阿奴的劉品言以原唱者的身份再次唱起充滿少女心的《櫻花草》時,全場女生和比心團成員動情合唱,節目秒變演唱會現場,待機室有選手直言“找回了初中的感覺”。這波回憶殺,讓主持人張紹剛都不禁偷偷抹淚。
全場轟動的陣勢也讓50後的蔡琴由衷感慨:“那就是你的青春最璀璨的時候綻放過的光芒,這個東西是不會變的。就算音樂的編曲和類型換了不同的時代,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打招呼的時候,用他們聽的歌,隻有他們才會知道這樣有多興奮。”
在經典中尋找感動與力量
這是一個經典音樂被需要的時代,國際唱片協會發布的《2019音樂聆聽報告》顯示,中國人最喜歡的十大曲風中,懷舊金曲(Oldies)排行第二。不過,在諸多快餐式流行歌曲霸占熱點的當下,這也是一個經典難覓知音的時代。因此,《這樣唱好美》最重要的意義之一,便在于為大衆提供了一個深度了解經典音樂魅力的機會。
如果說年輕一代對李宗盛為林憶蓮創作的《為你我受冷風吹》以及神雕俠侶的主題曲《天下有情人》等經典歌曲并不陌生,那麼連場上多位比心團成員都不太了解的《望着天空的女孩》對年輕人來說就太陌生了。雖然這首由台灣歌手蕭麗珠演唱的歌曲一度在馬來西亞華人圈風靡,也曾被鄧麗君與王菲翻唱。
50年代,不少華人選擇移居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這也帶動了華語音樂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演唱《望着天空的女孩》的馬來西亞女孩楊紫薇,就對華語音樂有着特殊情結。如今,依然有多位馬來西亞音樂人表示身體裡流着華語音樂的血液,蔡琴也在節目中科普:“馬來西亞華人極其重視中文的保留,無論文學還是流行歌曲。”
經典歌曲背後的故事,或許比音樂本身更加動人。奈何此前經典飄遠,經典音樂背後的故事也逐漸塵封,如今能有一檔節目将目光聚焦于飽含無限情懷與風采的華語經典音樂,對聽衆而言無疑是佳音。當《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給我一個吻》《天涯歌女》《的士高皇後》等一首首經典在舞台重新回蕩時,歌曲中深厚的人文精神也在悄無聲息地傳承。
用一首《我想有個家》唱哭衆多選手的陳薄荷,雖與原唱潘美辰不在一個時代,但同樣的漂泊經曆,讓她與無數聽衆都可以跨音樂與潘美辰無限共鳴。潘美辰當年為了回台北讀書,在花蓮半工半讀賺取學費,一人生活的過程中經曆了多次搬家,而一直在海外輾轉漂泊的陳薄荷,内心也充滿了對家的向往。
就如網友所言:“有時候打動人的歌曲不一定要唱功多麼高超,其實一首歌就是一個故事。”《這樣唱好美》的寶貴之處,便在于對經典歌曲的故事、情感解讀,這讓觀衆看到了好的旋律和韻味,是足以跨越時空直擊每一個人内心的。歲月流轉,但經典音樂總能給人共鳴,給人力量。
傳遞經典不朽價值的同時,《這樣唱好美》也以溫暖的内容為觀衆帶來了一份正能量的價值觀。媽媽組中的黃英多年前登上《快樂女聲》舞台時仍是少女,轉瞬便成為了母親,謝娜感慨歲月流逝時都不禁落淚。雖然為了孩子擱淺了自己的夢想,但這些媽媽一直未放棄尋找更好的自己。正如張紹剛所言:“媽媽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但與此同時,媽媽仍然可以非常美。”
創新,生命力的源泉
目前,音樂市場大環境雖潛力無限,但音樂綜藝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找到出路。
此次《這樣唱好美》便通過一系列創新模式将舞台音樂演繹這一形式進一步延伸。節目的新穎不僅在于對經典的重新演繹,也在于演繹經典的人。由高校組、職場組、媽媽組、歌手組、演藝組、網絡達人組集合成的“好美女聲”,生動诠釋了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女性對華語經典的獨特認知。
除了母親的角色,86位女生中有仍未走出校園的青澀學生,她們年輕且熱血沸騰;有因常在影視劇中飾演反派角色而備受争議,希望在舞台展現真實自我的演員;有放棄過往榮譽,重新以選手身份站上舞台的選秀歌手;也有想要證明網絡達人不是隻能活在手機鏡頭後面的主播,她們與經典的碰撞,綻放着色彩各異的火花。
多樣的選手外,《這樣唱好美》中由蔡琴、金培達、劉憲華、謝娜、戚薇等組成的比心團也在以多元化的視角來解讀經典,樂壇老将蔡琴堪稱“行走的經典音樂百科全書”,劉憲華和陳立農等新生代音樂人則更貼近年輕人的視角。此外,在賽制上,節目集合了海選突圍賽、團戰、個人戰、神秘公演等多種賽制模式,加之線上線下助力通道,用戶參與感大大提升。
如今,愛奇藝正在進行音樂綜藝全布局,《這樣唱好美》就以“好美女聲+經典歌曲再現”的新形式,填充了網綜在經典音樂綜藝領域的空白。
多維創新之下,《這樣唱好美》開播前節目微博同名話題#這樣唱好美#閱讀量就已經達到了2億,首期播放後同名微博話題達3.5億,飙升60%,同時登上愛奇藝綜藝熱播榜、飙升榜、真人秀榜、音樂榜、愛奇藝出品榜五大榜單榜首。播出五期,#劉品言再唱櫻花草#、#這樣唱好美聽哭了#、#為蔡琴打Call#等多個話題在微博引起了熱議。
其實,讓經典重返市場提升傳唱度,傳遞華語名曲人文精神,通過重新演繹激發用戶對經典音樂的全新理解和認知,讓經典散發出新生命力的同時,《這樣唱好美》對經典的關注以及對音樂審美的培養,或許也将反饋于音樂市場,改善快餐式流行歌曲紮堆的現狀,以市場稀缺的優質内容反哺音樂産業、推動經典文化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