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來看劇的都是原著黨,起碼也是久經考驗的後現代主義戰士(bushi)。結果竟然有那麼多人對于這部劇感到迷惑,并紛紛打出差評。在此進行一些微不足道的解讀,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作為原著黨加資深村上粉,村上在此前的創作人物大多是無感之感的狀态。(就有點像布列松要求演員機械無表情表演一樣,以此達到一種屬于文學與生活之間的境界)自1995年日本地震和毒氣事件之後,村上開始介入對日本社會的思考,可以簡單理解為從一個旁觀者到一個參與者。這部電視劇的原著小說集就是其轉向的重要标志。而第一集同時也是小說集的第一篇,角色同樣存在着村上的無感狀态,但在後來,村上主動去打破了這種無感狀态。方法就是角色生活發生變動,同時對應日本社會的變動。這種變動稱不上巨大,人離了婚也要繼續過,也會再有新歡,社會地震導緻傷亡最終也會運轉。但是這種變動如同突然轉動的齒輪一般一下刺激到了主角,(同時也是作者希望的)日本社會的神經。使主角開始具有有感的思考(對于遠方的感覺,對于妻子的離去,對于自我。這些都是指向同一個意向)

還有看不懂的原因可能是村上原著中包括改編成的電視劇有大量的非情節化模塊,并且這種模塊大部分是與現實有一定距離的(例如:機場兩姐妹一下就認出了男主,妻子以不露面的形式提出離婚)觀衆常常會把一部作品理解為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但是可以說非結構化模塊才是後現代文學精髓所在。就像生活,就算你經曆了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在這個時間中也不可能處處都是關鍵點,大量的冗餘才是現實的日常。村上巧就巧在創造這種距離現實有一定距離的冗餘。使自己的小說成為了一種與生活有距離的生活。極小概率真實存在,但極大概率根本不存在,它的基礎背景是在與我們相似的現實中,這種矛盾使我們在思維上開拓出了一個地界,與我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的同時有不是完全的奇幻世界,這就是村上的配合上無感之人,這就是村上的魅力。

當然,無法清楚什麼是非情節化模塊,什麼事主線意向也是後現代文學的魅力之一。這代表了不同的人會在這個虛拟的劇場中因為不同的物品的結合而産生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所以上面我的解讀也可以完全是狗屁,因為後現代文學屬于每一個個人,來自每一個人的思考。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以謙遜的态度(或者更專業一點的說是藝術欣賞倫理,簡單來說就是不帶有故有目的去欣賞一部劇,比如:哇,這部片子就是故弄玄虛,我看原片就是看看他到底是怎麼神經質,看了原片果然很神經質)觀看藝術,生命自有自己的道路。

(ps:如果你在粉色視頻平台也發現了類似的評論那也是我,我正是想到可能大夥都有這樣的疑問才寫下了人生第一篇正經的文藝評論,别給我舉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