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大江大河番外篇的《淬火年代》(《艱難的制造》),新人物柳鈞雖為70後,身上卻有着85後、90後的鮮明特質:獨生子女的優渥底色造就85後這批普遍晚熟、高學曆的理想主義、初入社會對人情世故的水土不服……他踩的“坑”、犯的“傻”,都是我們這代人職場或創業時的真實寫照。父輩的經濟基礎給了試錯底氣,卻少了對“摔打”的預判,那種理想撞現實的生疼,特别能讓同為85後創業者的我共情。

說柳鈞“命好”、貴人多,不過是上帝視角的偏見。那些幫手從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對技術的死磕、對原則的死守,哪怕摔得鼻青臉腫也不松勁的執拗,才是吸引貴人的“磁場”。現實創業也是如此,光熬着等運氣沒用,自己先洩了氣,機會來了也抓不住。貴人相助,往往是因為扛過了最難的階段,讓人看到“值得幫”的可能。堅持從不是等天上掉餡餅,而是用韌性給“巧合”一個理由。

34集的篇幅有限,要塞進創業起伏、時代波瀾和人物成長,難免讓技術瓶頸、資金斷裂等“坎”顯得倉促,剛露棱角就被帶過,少了些揪心的痛感,乍看像“弱化”了艱難。

但換個角度,這也暗合了柳鈞這代人的成長節奏——困境更細碎密集,不像老一輩有那麼多“标志性大事件”,而是在一個個快速叠代的難題裡連滾帶爬地成長。就像現實裡的85後、90後,職場或創業的坎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來不及細想就得往前沖。張新成演的那股“剛摔完又攥緊拳頭”的勁兒,彌補了過程的簡略,讓人從他的眼神和狀态裡讀出沒被細說的掙紮。

說到底,篇幅帶來的“簡化”雖有遺憾,但劇作抓住了核心:不是具體的坎多難,而是面對坎時那代人特有的反應——帶着理想主義的狼狽,又藏着不肯認輸的韌性。這比刻意拉長苦難,更能戳中目标受衆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