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叛逆少年背後的哲學

視覺障礙時期的蘇念衾是一個問題少年的角色,當然他不是隻會惹是生非。他雖然執着叛逆倔強,但他更有普通年輕人的敏感、脆弱與迷茫。為什麼大家喊他小瞎子,就是因為他保有時而呆萌、時而鋒利的少年感。誰不想此生一直擁有一份少年人的純真與可愛?誰不想此生隻說想說的話,隻喝愛喝的酒,隻見思念的人?縱是千般柔情萬般蜜意, 風光無限來去自由的日子,也抵不過有限的青春歲月裡那些無敵的好時光啊。

此時蘇念衾的愛情哲學屬于叛逆少年之愛:各種小心思,得意又謹慎,糾結又忍不住靠近,認真地付出,刻意的隐瞞,悄悄地努力,愛的真愛的純也愛的小心翼翼。于是少年感十足的蘇念衾就和以往各種成熟穩重的、或硬朗粗曠的、亦或鐵血英雄般的成年男性角色區分開了。少年人想要征服廣袤無垠的星辰大海,想要獨一無二的風花雪月,就要敢與全宇宙為敵,不妥協不折衷,不退而求其次,甯折不彎地絕世而獨立。

此刻蘇念衾這個自帶冷郁氣質的孤僻少年,讓人想起了一代叛逆先鋒: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差不多的年紀,差不多的英俊。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live as you'll die tomorrow.(像擁有永生般追逐夢想,像末日一般盡興享受人生。) 就出自這位早逝的美少年之口。人生就是要瘋狂又極緻,哪怕燦爛輝煌隻一瞬。雖然我一直懷疑James Dean迷離的眼神之所以如此魅惑是因為他的高度近視,但其實讓他更加富有魅力的是他獨具一格的個性。

這種個性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叛逆少年,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源自古希臘。希臘神話中宙斯推翻了自己的父親奪得了神權,代表了一種推翻父權之後自我意識的覺醒。叛逆少年沒有家庭的負擔與束縛,強調了一種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于世的自我文化。這種獨一無二的存在本身就是自我。西方文化本來就尊重自我,認同個體差異,鼓勵與衆不同,個人英雄主義也并不可恥。大家想一想,視障時期的蘇念衾,是不是特立獨行又獨立自主。他把握着對歌手的選擇權, 他擁有着對愛情進度與尺度的掌控權,這是不是有些許霸道。叛逆少年永遠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時刻準備着蔑視天下,唯我獨尊。

為什麼笛卡爾會說:我思故我在。 為什麼貓王Elvis Presley會唱: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此心安處是吾鄉)。沒錯,自己的感受就是最重要的。因為西方文化本來就強調自我,認可自我,鼓勵人們發展自我。雖然我們這些人類隻是這個世界的點綴,但是星星不就是黑夜的點綴嗎?哪怕是點綴也同樣可以閃閃發光!如果可以,請做一顆明亮的星;如果可以,請做一個追風的少年;如果可以,請做那個曬太陽的姑娘。看過山的極緻,見過海的舒卷,卻還是獨愛少年人特有的驕傲與叛逆。年輕時與世界抗争過,無所顧忌過,絕決過渴望過唯一過,才對得起這大好的年華,才值得擁有這無悔的青春。

少年的愛情不一定要有結局,成年的愛情也不一定必須走進婚姻。不論相聚還是别離都無法改變愛情的永恒與美好。盡管人們心中最念念不忘的總是那些愛而不得的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焦仲卿與劉蘭芝,許仙與白娘子,牛郎與織女……

王瀝川想要按下生活的Stop鍵,把一切都停留在最美好的記憶裡;但是謝小秋卻想要Keep going,你活我活,你死我死,我們生死相随。對愛情這同一事物的不同認知與解讀就是他們各自的愛情哲學。劇中倆人一個是強調Move on/ let it go;另一個則是死磕到底,共赴生死。倆個相愛的人,對愛情的認知與解讀産生如此大的差異,就是因為東西方兩種文化語境背後所信奉的哲學不同。

《Me before you》說的是一個英國精英男在選擇安樂死之前,盡力讓自己心愛的女孩擁有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女孩最終也選擇了放手,給予對方最多的愛與最大的尊重。簡單說就是如若真愛,請Raise me up。

《Dying Young》是一段美式愛情:隻要我們活過愛過,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虧。如果你終将要離開,那我也會一直握着你的手,陪你到最後,快樂到最後。

《戰争與和平》、《日瓦戈醫生》、《試驗》都是俄式愛情。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俄國人的情感内核,我會選擇:宿命,這兩個字。愛過瘋過荒唐過卻依舊純真摯熱;然而一切鮮活的生命都抵不過人類終将毀滅的命運。所以俄國人坦然面對悲劇,平靜大氣,淡然的讓人震撼。

如果說俄式愛情是平淡的宿命,那德式與日式的愛情就是隐忍的絕唱。我把德國與日本的愛情觀放在一起說主要是因為:這倆國人都喜歡邏輯嚴謹;這倆國編劇都偏愛巅覆三觀,腦洞大開。

德國漢斯是外表冷漠如冰山内心卻極度悶騷,他們的感情壓抑到爆,最後的炸裂都是無聲的爆破。比如《朗讀者》比如《竊聽風暴》,樸素的畫面卻震得人肝腸寸斷。一個德國漢斯在工作中喜歡上了一個漂亮的女演員,然後默默地用一己之力守護着她和她的愛人;這已經很虐了!不,這還不夠,最後他還要眼睜睜地看着心愛之人死于自己眼前,卻依舊無法表白,隻能默默看着她死在她男友的懷裡。戀虐情深說的不過如此吧。

雅人叔和他老婆菅野美穗的定情之作《大奧~永遠~【右衛門佐.綱吉篇】》,也是表述了一種隐忍之愛。女王和自己的忠仆互相愛慕了一輩子,彼此也隐忍了一輩子,直到最後他們生生把自己虐死了。所以說:德國漢斯和日本武士之愛都是堅韌不拔,又始終如一,還默默奉獻,直虐到天荒地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最後撒手人寰終成絕唱。

也許你喜歡同生共死,覺得感情就要純粹極緻;也許你認為冷靜、理性才是人生的最優解,愛就不該任性妄為;也許你覺得人生唯有把握當下,愛在眼前行樂及時才能無畏将來;也許你贊同順應命運的安排,以不變應萬變的淡然處之才是無敵真愛…… 雖然我舉了這許多亂七八糟的例子,但其實我隻想說愛情就是一種DNA,深深的刻在我們的骨血中。不同民族、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語境裡的愛情基因在遺傳過程中會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了各種各樣的差異。 這很正常,也沒有對錯之分,隻是取決于你的心更認可哪一種生活态度,更傾向于哪一種處事哲學。

2⃣️ 蘇家掌門背後的哲學

少年人是純真的倔強的,是執着的叛逆的,這些氣質完美地融合在視障時期的蘇念衾身上身,并不違和,反而讓大家覺得他很可愛。 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有少年感多半是贊賞的,贊少年之心性,賞少年之可愛。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一不小心就活的老氣橫秋,少年白頭了。我們不想否定少年,就像我們不想否定年少時的自己一樣。這就是人們總偏愛少年背後的哲學。可是沒有生命是不朽的,人總是會變老會成長。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丢失初心,或美其名曰成熟了。

如果說少年的魅力源自與世界的對抗,在抗争中所散發出來的自我意識與強大的生命力所向披靡,動人心魄。那麼恢複視力後的蘇念衾,更像是一個成年人,他遵守規則,他努力融入,他刻意保護。其實人們不論身在哪個圈子都像是活在一個武俠的世界,隻是并非每個江湖人都能拿到起點男主的劇本。如果說視障時期的蘇念衾信仰的是西方哲學,強調自我的獨特體驗,不懼單打獨鬥;那麼恢複視力後的蘇念衾就已經接受了東方哲學與自己所屬的獅山蘇家和解了,畢竟雙方一脈相連,休戚相關,榮耀與共。蘇念衾本來就對這個世界沒有過多的關注與期盼,但是桑無焉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也改變了這一切。其實可以說,若沒有桑無焉,這世界與蘇念衾何幹?複明的蘇念衾心心念念隻想護一人之周全,尋尋覓覓也唯願一人能開心,這就是愛的力量。

東方的哲學源自古老的農耕文明,其本身就不太強調自我,也不太支持自我的發展。因為在古代,一個人是很難獨立完成全部的農業生産,農忙收割需要集體,興修水利需要集體。一個人無論自我的能力多麼強大,始終還是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這個人所在的家族才是決定他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古代社會農耕文明的客觀現實逐漸奠定了東方古國的社會運行規則。人們勢必要遵循傳統,不能打破規則,要孝順父母,尊重長輩,長幼有序,理法有度。一個人勇于承擔家族的重任,比他完成個人的自我成長更有意義。因為家族的興衰成敗決定了個人的生死存亡。

在東方語境下,當個人拓展、自我目标如果和集體目标相對立,産生矛盾時,就必須要以大局為重。一個人越是優秀就越是應該和光同塵,才能天地人和諧共處。這種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共存關系比起與衆不同來得更重要。因為你之所以是你,不是你自己認可的自己,而是在環境的影響下大衆給予你的光環。 所以人們要在乎世俗的眼光,要講究與他人的相處之道。 儒家文化非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在不同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比如君、臣、父、子,這些都屬于身份的認同。試問視障時期的蘇念衾,一個不被蘇家認可的大少爺他還是蘇念衾嗎? 當然,他不是。 他隻是著名詞曲人一今,這個身份是他通過施展自身才華所獲得的認可。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認同。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曾有生動論述,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格局 “好像把一塊石頭丢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而西洋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是 “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這就是東西方認知的差異。

少年對自我的探索與改變源于自己的癡心所愛。蘇念衾肯定知道這會是一個充滿坎坷而又無比漫長的過程。複明後的蘇念衾擁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他也難免受到環境的幹擾與影響。這時候的蘇念衾本質上已經具有了典型的儒家精神:積極入世,心懷天下,以無用之身做有用之事。雖比不上洪七公、郭靖這樣的俠之大者,但好歹也是能造福一方百姓的蘇家掌門人。要知道從前的蘇念衾可是徹頭徹尾的道家,權力、财富、名譽、地位,對他而言統統皆可抛。要知道那個自由自在,飄飄若仙的蘇念衾,才是最快活的。 可若想與心愛之人攜手共度餘生,他就必須要有大局觀,就必須要有所舍棄。

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出世,在不同時期的蘇念衾身上都有所體現。從前因為身有殘疾阻礙了他的入世,心灰意冷的蘇念衾這才在道家的桃花源裡安放了自己的心靈。這本屬無奈之舉,在遇到桑無焉之後,他就更加願意棄道就儒了。在與桑無焉分手之後,他更是徹底地放下了心中那一片道家的桃花源。 甘願為所愛之人墜入紅塵,滾的滿身銅臭,也在所不惜!一個肯為愛付出、為愛改變、為愛受難的靈魂一定是值得被尊重的。

最後,這一首Sara Teasdale 的詩《Barter》送給大家共勉。

...

物物交換

生命有些美好可以交換

所有美麗輝煌的事物,

藍色波浪在懸崖上泛白,

翺翔的火焰搖曳歌唱,

孩子們仰頭觀看天際,

像杯子一樣盛着奇迹。

生命有些美好可以交換

音樂像金色的曲線,

雨中松樹的清香,

愛你的眼睛,擁抱你的雙臂,

為了你的精神依然快樂,

聖潔的思想照亮夜空。

把你的所有都花在美好上,

不計得失與代價把它買下;

為了一小時的和平歌唱,

已數不清多少年的争鬥,

為了換取一次心醉神迷的呼吸,

不惜你的所有,或可能的一切。

❤️今天的小文寫的有些雜,本來想寫愛情與婚姻,不知怎麼就寫成了叛逆少年與蘇家掌門人。雖然蘇念衾視障時期與複明以後的生活态度、處世哲學宛如陰陽兩極之大不同,不過生活中的矛盾雙方不也常常是如此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嗎?人們常說:戀愛看五官,結婚看三觀。 容顔總是易蒼老,而三觀才會恒久遠。 祝願大家都能透過現象看到本真,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P.S. 什麼是哲學?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着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确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胡适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