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訛詐》是著名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第一部有聲作品,也是英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不過,希區柯克刻意在電影最開始的一幕中剔除了聲音,似乎是留給觀衆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的心理準備時間。雖然這部電影标志着英國進入了有聲電影時代,但希區柯克在這部作品中依然展示了自己對于鏡頭叙事的大師級水準,很多鏡頭哪怕放到如今也會令人拍案叫絕。
電影的第一幕是一場非常具有鏡頭故事感的抓捕戲,希區柯克在這第一幕中就展現了自己非凡的才華——不依靠聲音也能将抓捕過程拍的扣人心弦:兩名警察受命偷偷潛入嫌犯所在的房間,悄悄打開門後兩人站定,觀察着躺在床上看報紙的嫌犯的動作。陽光透過百葉窗的陰影投在警察一臉嚴肅的臉上,陰影中透露着兩人做事的狠辣。看着報紙的嫌犯從床邊的鏡子中窺見了闖入的兩人,于是偷偷把目光瞄準床邊的手槍。他裝作若無其事沒有發現,緩緩将舉着報紙的手放下,企圖出其不意地去拿槍。然而兩名警察也并非無能之輩,看穿嫌犯企圖的他們迅速奪下了槍并控制住了嫌犯。



在這場戲中,絕大多數鏡頭動作都很克制,雙方看不見彼此的臉和眼神,隔着一張報紙鬥智鬥勇,電光火石間争鬥開始,又在一瞬間結束。觀衆在觀察兩方各懷心思、摩拳擦掌時全程緊繃,懸念又随着動作一瞬間便落下帷幕。僅僅一場戲,希區柯克就證明了自己對于鏡頭語言極強的把控能力。
辦完案子的警察男主很是高興,決定和女友愛麗絲一起去餐廳吃飯。然而兩人在吃飯時大吵一架,男主生氣地先行離開,走到門口後他消了消氣,回頭卻看到愛麗絲挽着餐廳裡剛剛認識的另一個男人的手臂走了出來。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兩人走遠。愛麗絲和剛剛認識的男人走到了男人住處的樓下,男人名叫克魯,說自己是一名畫家,并邀請愛麗絲上樓參觀自己的畫室。一番推拉後,愛麗絲決定上去看看。
衆所周知,希區柯克非常喜歡拍攝各種樓梯。伴随着一段音調不斷拔高的音樂,兩人慢慢走上了樓頂。伴随着兩人在燈光下的投影和樓梯的陰影,一絲不安的氣氛逐漸蔓延起來。

進門後愛麗絲掃視一番,注意到了一幅很有趣的肖像作品。于是克魯輕車熟路地帶着她畫起了畫,高興的愛麗絲甚至最後還在半成品的畫作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一番拉扯後,克魯露出了真面目,企圖霸王硬上弓,而愛麗絲情急之下抓起身邊的刀殺死了他。
這段意外殺人戲份非常有創意,克魯對愛麗絲的圖謀不軌被床簾的激烈擺動所替代,鏡頭緩緩向前推進,愛麗絲從床簾中伸出的手不斷摸索,最後抓起刀殺死了克魯。掙紮逐漸停止,克魯失去生命的手落下,床簾不再擺動,隻剩下殺人後拿着刀的愛麗絲從簾中驚恐地退出來。整個鏡頭畫面十分克制,并沒有反複切換,或是像如今電影經常選擇的加害者或被害者視角,而是選擇了一個靜态的旁觀者視角——用床簾的擺動來反應掙紮的激烈,垂下來的手代表加害者的死亡,這就是來自默片時代的希區柯克高超的鏡頭叙事能力。



本片還有一幕非常精彩的節奏蒙太奇。殺人事件見報後,愛麗絲和家人朋友一起吃早餐。席間,朋友聊起了作為兇器的刀。本就緊張兮兮的愛麗絲此時早已六神無主,而身旁的朋友則開始高談闊論起自己對于兇手選擇刀作為兇器的看法。這時,希區柯克選擇采用節奏蒙太奇的手法——愛麗絲早已聽不清楚朋友對于兇器的評價,她耳朵裡能聽到的,隻剩下一次又一次出現的“刀(knife),刀(knife),刀(knife)”!每一次提到刀,就像是在她眼前重現一次殺人現場。當父親讓愛麗絲用刀切一片吐司來吃的時候,又一次“刀(knife)”的聲音吓得愛麗絲把手中的刀丢了出去。





這段精彩的蒙太奇,在席間非常自然地呈現了愛麗絲每次聽到“刀(knife)”一詞時仿佛PTSD發作一般的驚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希區柯克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鏡頭。在男女主角坐地鐵時,他被一個淘氣的小孩子玩弄帽子,勸說對方家長卻沒有作用,反而被小孩子貼臉嘲諷。不知道是不是惡趣味,這種倒黴的特質在他後續的電影中經常成為男主角的特質,即“倒黴之人”的設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