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冥王pluto,雖然沒有看過漫畫,但是僅從動畫這個角度來說,劇情是非常好的。某種意義上,這篇動漫相對于《鐵臂阿童木》就相當于是《金瓶梅》之于《水浒傳》。我從幾個角度随便聊聊我的一些觀感吧。
失去價值理性坐标的工具理性之後果。機器人聽命于人類從事殺戮,責任在于機器人還是人類?自二戰以來,數有文學藝術作品表達這個主題。最著名的就是《現代性與大屠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二戰的納粹集中營大屠殺看似野蠻,但實則是非常現代化的一種産物。德軍士兵每個人都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有着不同的職責。有的人負責生産彈藥,有的人負責把彈藥拉到工廠(集中營)裡,有的人負責看管猶太人,有的人負責文書打卡工作,有的人則負責最後将猶太人殺掉。在這個殺人流水線上,每個德軍士兵看上去都是毫無責任的,他們也“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這就是典型的隻負責了工具理性,但是卻沒有顧及價值理性,沒有去思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前些年宮崎駿的電影《起風了》其實探讨的也是這個主題,主人公隻是愛造飛機而已,造飛機是實現他的夢想,他也不管這些飛機是不是用于戰争,這有錯嗎?
人機矛盾:工作與高級工作。人工智能與盧德分子的母題,也是讨論的範圍之一。一些人類由于工作被機器人,從而仇視進而破壞機器人。他們還出于各種目的,建立了反機器人聯盟。他們的行為就像是那些擁護川普的紅脖子們,高聲喊着“還給我們工作”。但是技術的進步,從古至今一直就有。就業與失業的問題究竟是在于技術進步還是在于社會結構?(對了這個問題誰也别笑誰,中國現在已經不統計失業率了,而美國正值失業率的最低點)。人類不僅面臨着普通工作被機器替代,也面臨着高級工作,也就是藝術的替代。失明的音樂家怒斥他的管家機器人諾斯2号想要鋼琴的想法。音樂家鄙視機器人,認為他們與藝術無關,音樂家甚至排斥任何生産音樂的智能工具,隻使用鋼琴進行演奏。但是音樂家與機器人的朝夕相處中,他發現了機器人也試圖真心體會音樂,并且發現了藝術能夠洗滌心靈,淨化心靈,從而超越現實的強大力量,他也接受了機器人學習音樂藝術,達成了在這個問題上某種和解。
犯錯,并在犯錯中創造靈韻,可能才是人之為人的特點。天馬飛雄是天馬武太郎的兒子,在一次車禍中飛雄去世,天馬便根據飛雄的樣貌和數據制造了一個機器人,并未其取名為飛雄,讓他叫自己父親。他将自己研發的終極智慧腦使用在了飛雄身上,不過很快他就後悔了,因為這個機器飛雄喜歡學習,非常聽話,從來不會和自己争吵,真正的飛雄不是這個樣子的,于是他也把飛雄給賣了。機器人是按照程序設定的,理性的精确計算讓他們不會犯錯。但是不會犯錯,也就沒有閃光。正如最近非常火的ai孫燕姿,ai周傑倫唱歌,ai畫圖。 Ai歌手是注入了指定歌手的音色,按照程序設定好的樂譜進行的演奏,而不是唱歌。在ai歌手的音樂中,你聽不到換氣,你聽不到任何一個失誤。但相反,我們都有這樣的認知,正是某些歌手的沙啞聲,正是某些歌手的吐字不清,構成了他獨一無二的靈韻。從這點來講,能夠犯錯,倒是人類的區别于機器的“好特質”了。
人之所以為人,重要的是身體還是靈魂?如果真的是身心二元,且機器人也擁有與人類那樣在道德以及智力上沒有差别的靈魂時候,人類的主體性也就被解構了。在劇中,pluto和伯朗德交戰時受損,他來到日本是為了下一個目标阿童木。可因為機體受損,抵達公園時墜落了,墜落後的普魯托分成了肉體和靈魂兩部分,而這個飄出的靈魂附身到了人形機器上,也就是作畫的大叔。在皮卡爾的身心二元體系中,身體被貶斥為了不重要的那一部分。是否又可以說明此時被附身的人型機器,因為擁有了靈魂,所以與人類無二?
機器人是人的鏡子。制造出什麼樣的機器人也和制造機器人的目的有關,最開始機器人被設定為執行目的的手段。在這個意義上,機器人就是一面鏡子,反映着作為制造者的人類的善惡與扭曲。在與人類的朝夕相處中,機器人也學會了人類之間的行為法則,像人類那般漸漸自我發展出了能夠傷害人的“意識”與情感。女傭機器人無法理解失去狗狗的孩子的悲傷情感,但是當他的丈夫死去時,它完全體會了這種悲傷。甚至機器人在死前的一刹那,滿眼都是自己的家人。在劇中,機器人按照阿西莫夫法則設定了禁止傷害人的底層代碼,但是由于人類阿道夫傷害了機器人蓋吉特的孩子,這一行為觸動了後者人之為父,似人類那般的護子情感,便對人類進行了傷害。擁有愛,這是人類;擁有憎恨,這也是人類。
人的感知是主體的還是他者的?其中一個很巧妙的設定,蓋吉特與阿童木一起坐在餐廳。享受食物的阿童木讓蓋吉特感到詫異,同為機器人,他不知道對方如何做到同人類一模一樣。阿童木坦白自己其實根本嘗不出來美食的味道,但是他吃下東西表現出的幸福與滿足感是基于外界的認知,而不是主體性的感受。其實這種情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我吃日料的時候,老實說,我真的吃不慣芥末和生魚片,還有各種刺身。讓我吃金槍魚,還不如讓我啃面包和饅頭。但是周圍的人都說這是高級食材,營養價值很高,吃起來很上流。我也便表現出了某種品嘗時的滿足感。所以人的感知也許并不是完全主體性的,也是基于他者凝視與社會規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