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線上拆解
1.道與儒
姜威這個角色,在單元開篇體現了“修煉”的人物特點,同時也是人物的最“淺層”意象。
“吾乃寒州姜山人”,“山人”是為破案而自取的化名。姜威一出場,無論從身披粗布麻衣的修道形象,還是所繪背負鵝籠的“陽羨書生”幻境,都出自道家典故或形象。是他的“形”、包裝,為偵破案件打造的“幻境”。有一幕,摩家娘子稱姜威有如仙人一般——
“仙”拆解開來看出左“人”右“山”,反過來念是“山人”,也暗合道教的一部分流派求長生、冀成仙的願景。這是表面的“道”。

有人說姜山人和其他人好像不是一個圖層,最後又看習慣了。在這裡辯解下,姜山人的飾演者李汶翰因為先接觸到《唐朝詭事錄》音樂劇《唐朝詭事錄之曼陀羅》,在聲台行表方面出彩受到郭靖宇導演的賞識,才獲得出演唐詭西行的機會。演技方面沒什麼好說的。我覺得他把“姜山人”演的不錯。姜威進店之前,注意這句台詞,自己剛從東晉的“崇山峻嶺”走了一遭,姜縣尉打造的“與衆不同”幻境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風雪摩家店》這個單元,所有人都是唐朝裝束,而姜威明顯格格不入,披發、麻衣,俨然一副“魏晉遺風”。看過《世說新語》的知道“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之間興盛的風氣,比如竹林七賢。魏晉這些人喜飲酒(盧淩風邀請姜山人幾度“聯席共飲”,又相談甚歡,可見有共同語言不贅述),而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相當深遠。
姜山人的喬裝打扮,實際上也暗示了角色自身的一種寄托和向往。

“崇山峻嶺”最早出自琅琊王氏、“行書第一人”,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面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除了著名書畫家,也是東晉當時著名的大臣暮年放情山水,作為“書聖”在後世,尤其是唐代被推崇備至。所以開頭,姜山人雖是“修道”形象,但暗中埋伏了一個唐士大夫,寄情山水、心系家國的名士形象。

2.“化盜成佛”
随着時間線向縱深推進,編劇給角色注入的“佛學觀”逐步顯現。
劇中,蘇無名一語點破了姜威的身份,“你并非什麼修煉之人。”這裡是借noname之口,撕開姜威“道”的僞裝。
大家都很喜歡單元劇尾對龍太“化盜成佛”的叙事。

說一說“佛”和“盜”在劇中個人的理解,我覺得主創團隊想表現的更應該是“佛化盜-盜成佛”之間的一種流動,姜威身上有“佛”性的體現,對龍太的“化”,其實最早從摩家店故事之前就開始了。
編劇魏風華老師寫的一個台詞非常妙,
當故事前期一衆身份還沒有揭曉的時候,
龍太提起年輕的縣尉,那年鬧蝗蟲深縣縣尉散盡家财救災,自己家裡卻家徒四壁,是個好官,忍不住留下十錠銀铤(大概這個意思)。
結果姜威脫口而出回應:
“家中無油水,怎麼能證明是好官?”
這個細節,說明姜威自己為官,已經把清廉,當作了一種不自覺的習慣。

結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情景,不知道是創作團隊有意為之,還是巧合。這句的作者是唐代“詩佛”、山水詩大家王維。王維在姜縣尉籍貫涼州(寒州)做過監察禦史,涼州是絲綢之路要塞的明珠,也是龍太的老家(劇中龍太有提過家裡釀造葡萄酒,可與《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對應),立意高,也很巧妙。
3.融合
縱觀整個單元,儒釋道三者在姜山人身上是一個融合的狀态,符合隋唐三教講論與融合盛行的情況。陳寅恪說過“凡新儒家之學說,似無不有道家或道家有關系之佛教為之先導。……實啟新儒家開創之動機。”唐代的思想融合與激蕩,給後來儒釋道合一的宋代理學打下基礎。
姜威為官,體現了一種儒家經世、佛家修心、道家修身的理念,和唐代士大夫集衆家之長又明悟本心的風采。喜歡“姜威”,不僅因為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了“三教融合”對華夏文化的深遠影響,甚至打通次元壁:
一個是“中西合璧”(當代愛豆與古裝角色、“暴風雪山莊”探案模式與傳統民間懸疑“志怪”故事的完美融合);
一是“古今結合”(古代心懷百姓的清官形象與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價值觀呼應)。就說姜威這樣的好官,誰會不喜歡呢。
感謝《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塑造了姜威這麼好的角色,以飨讀者,很喜歡《唐朝詭事錄》宇宙所展現的:以小見大、烹小鮮如治大國、單元劇一隅窺見大唐盛世衆生百态的宇宙觀、價值觀,一時粗淺想到這些,疏漏之處希望各位看官指教,同時期待姜威的故事精彩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