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被理解卻是表達者的成就,沒有什麼比旁觀者能捕捉到表達者的動機和意願更幸福的事了。

林博導演雖然還沒有長片作品,但從他幾個短劇來看,他更擅長空間調度,玩得就是畫面的表現力。好的電影需要分寸感,畫面強勢,表演就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兩強相争,難免互傷。

《剩下的十一個》是強畫面,強情節,弱表演的處理,演員需要做減法,少即是多,越收斂就越豐富,這對演技的要求很高。而且李現還一人分飾身份、性格迥異的三個角色,從頭到尾就是一部獨角戲,自己和自己較量,沒有對手碰撞的火花,更是難上加難。

但對李現,這并不是最大的挑戰。他頗有個性的面孔可以讓他自由駕馭和實際年齡不符,比他本人境遇更為深沉和複雜的角色。他的超強能力就體現在抓取和達到人物的狀态特别準确,不同的人物在他身上呈現出來的氣質與精神面貌都會截然不同,并且表現出一種高度的适應性。

現在的小生普遍缺少個性(花旦們更令人沉默,漫山遍野的傻白甜),表演風格不突出,沒有自己的核心,既不高貴也不接地氣,既無法深刻又喪失天真,兩邊都靠不了岸,機械化的流水操作是常見弊病。拒絕工整,才有驚喜。我的總體感受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以及正在幹嘛,是丢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的演員。

而李現恰恰相反。有人說他集合了三大特質:洪蒙未開之少年,青年憨,和厭世中年,三種可以随便開光,肆意雜揉,變幻出各種模樣。

這種有如天賜的多側面的特質,讓他的上限很高,且對他的表演有極大的加持。他的表情處理,眼神運用,肢體語言都有自己的韻味,産生了高強的辨識性。而且他的審美品味非常好,對于好的表演到底是什麼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李現是一個很清楚到底要什麼,到底在幹什麼的演員!

但以前他不夠穩定,有時會讓人驚豔,一旦遇到和自身性格反差較大的角色,他的控制力會遊移,要不不足要不過頭。

《親愛的熱愛的》裡的韓商言,前幾集也是過的,後面漸入佳境,人物開始内化,仿佛長在他身上一般。被诟病的哭戲,的确因為是開拍的第一場。他是典型的方法派,體驗角色的速度會比較慢,但隻要進入以後,角色就成為他自己,會長出第二自我,這時哪怕離開鏡頭,在生活中的他,一舉一動也都是角色的影子,直到走出人物為止。

每個演員都有能力的邊界,再好的演技也不可能什麼角色都能勝任。随着經驗的積累,李現領悟到了目前就先在舒适區内發揮,再逐漸向外拓展。《剩下的十一個》裡三個角色就是如此,有的在他的舒适區裡,有的遊離在他的舒适區外。但這次他的表現,很穩,很亮眼。

有種說法叫高調表演和低調表演,比如趙丹,周潤發就是高調表演的代表人物。

看完《親愛的熱愛的》裡的韓商言,再去重溫《河神》裡的郭得友,我認為李現也屬于高調表演,每場戲的高潮點都落在他的臉上和身上,他的表演拿腔拿調,舉止動作有點像戲曲的演法身姿,抑揚頓挫,豐富誇張卻不讓人反感,反而很讨喜很好看。

最近看幾個比李現略長的男演員表演,感慨有時演技有點過火不是壞事,所謂的高調表演容易抓人。但也不能太過,否則觀衆會讨厭,有的男演員讓人覺得油膩就是這原因。有的人雖不過火,但也做不到特别生活化,不是行雲流水般的,我稱之為“自然的做作”,能看但不能吸引人。所以風格的分寸拿捏是最難的。

習慣高調表演的演員,生活中也仿佛大角一般,每塊肌肉好像都練過,舉止動作有别于于常人,特别引人注目。

但李現不是,他随時可以把自己淹沒在人群中。當初看完韓商言再看生活裡的李現,就很驚奇,他們像是南轅北轍的兩個人,很難想象銳利的韓商言是從随和的李現身上生長出來的。

這就是李現的天賦和優勢,他可以在高調表演和低調表演之間任意切換。

之前他不完全是這樣。同樣是和林博導演合作的《漫長的25米》(15年),阿亮就是低調表演,現實中的小人物,平凡落魄,沒有過度的動作和表情,是收斂和松弛的演法。

《河神》是分水嶺。郭得友的玩世不恭不是看破紅塵,隻是一把保護傘,他眼神裡的機警,嘴角的機靈,停不下來無法安分的身體,利他的本色下卻時時一臉壞笑,讓我想起《馬路天使》裡的趙丹。

《剩下的十一個》裡,能清晰的區分陳震宇,範強,耀一,同樣的臉,卻是截然不同的三個人,觀衆不會為此産生混亂。以我對李現的熟悉程度,觀看時也絕不會聯想到他本人。他們不是李現,不是韓商言,不是郭得友,不是丁甯……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李現以前扮演過的角色的影子。

陳震宇讓李現回歸了低調表演,破産後的滄桑落魄不得志,人物是低沉的,往下走,塑造是往裡收的。和阿亮不同的是,經過幾年的曆練,李現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了,作為演員的質感更豐富,戲感的構建,表演的節奏都加強了。

演阿亮時,屬于李現自己的内容還太少,整體視覺上缺少一種曲線的變化。而陳震宇不完全是收着演的,他被拒絕後的撇嘴白眼,斜眼看人時無奈的舉着信封規律的抖動,收到傭金後得意的笑着兩邊張望,都是屬于李現獨有的“外放”的表演特點。陳震宇被打入谷底,依然還有改天換命的蠢蠢欲動,不翻盤誓不罷休的不甘心就躍然眼前。

陳震宇的戲份雖然最多,存在感并不占上風,大多時候更像是一個串聯劇情的工具人。而範強似乎才是靈魂人物。

範強是李現高調表演中的一種得心應手,因為“痞”。李現演過多個不同形态的痞帥人物,有謝訓憨厚的痞,郭得友機敏的痞,丁甯深重的痞,韓商言擰巴的痞……不管怎麼千姿百态,這些人的底色都是暖的,和李現本人的核心是契合的。

範強則不同,他猶如冷風過境,混迹于市井的艱難生活,讓他學會了對情緒不動聲色,他的熱情隻是為了僞裝出天真,具有欺騙性,範強的痞是絞盡腦汁不屑一顧的。

範強和郭得友有共性,但同樣是吊兒郎當的底層市民,不會把李現扮演的範強和郭得友混淆在一起,範強是流氓,郭得友則是英雄。

這是李現第一次出演一個真正意義上接近反派的角色。他隻借助了一個道具——香煙,僅用了三個鏡頭,嘴角叼着煙不羁的走路,歪頭垂目的點煙後再冷眼盯人,叼煙眯眼微笑着狡黠地注目遠方,範強就立體了起來。

範強的情緒是表淺的,終日在豕突狼奔中算計掙紮的人,是不會有意味深長的。但談及自己的疾病,不免還是流露了幾分脆弱,那一刻語調停頓,眼神也微微凝滞……隻是轉瞬即逝,他迅速恢複了常态。

這角色李現是貼着演的,也就是說他把握住了人物的本質和内在的邏輯。如果範強出現在精彩的長篇劇集裡,大概率李現又可以爆一回,這就是演員的性格魅力和他對角色的深入理解融為一體後的結果。

耀一則是李現另一種形式的遊刃有餘,這個浮誇又可愛的偶像團體愛豆,出于好奇害死貓,稀裡糊塗的被卷入了陰謀中。他和李現在身份上有交集——都是大明星,但性格做派,和現實中的李現完全不同。驚歎于李現把日本偶像的神态舉止動作模仿的惟妙惟肖,渾然天成,有那麼一瞬,恍惚中真的感覺在看一個真實的日本愛豆拍得vlog。

有些人現階段對李現的台詞能力有誤解,歸根結底是他主演的原音作品播出太少的緣故。李現的聲線條件不算突出,不是渾厚的共鳴腔,偏柔偏軟,和他陽剛的外表有些反差。但他對聲音的控制力很強,如同他形象氣質的多變一樣,他也可以通過不斷改變原有的音色和聲調去貼近人物。

之前的韓商言,為了突出人物的疲憊和不屈,聲線就是沙啞铿锵的,好像被磨砺過的砂石,粗糙又堅硬。

這次範強的聲線處理的稍電子化,聲音幹淨,語調急促,帶着少年的輕快,表面漫不經心,實則步步為營。

陳震宇的聲音就低沉多了,語速也慢,哪怕不看畫面隻聽台詞,也能感受到他的失意。在聽到原音配音都覺得驚喜的當下,李現的這種台詞技能在年輕演員裡也是少有的。

作為演員來說,李現的綜合條件的确得天獨厚,帥小夥往那一站,就是經曆過千錘百煉的大男主,是上天後土精粹出來的人。

李現的表演風格在如今的小生裡也是獨樹一幟的,事實上像他這樣的演員,在任何時代都是比較稀缺的。藝術最怕沒有獨特性,缺乏辨識度,技巧再好,做出來的東西和别人的看起來差不多,你做的别人也能做,天花闆就肉眼可見。對演員來說,無論是長相的模糊化還是表演風格的趨同化、程式化都是緻命的弱點,這樣的人注定無法走向高處。

這十年的演藝生涯,李現一直在拓寬表演的廣度,各種身份性格的類型角色,一一進行嘗試。三十歲以後,期待他能拓展表演的深度, 他需要更多震撼人心的悲劇表達,也許《人生若如初見》裡的良鄉,就是一個最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