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頭的斷裂、時間去(非)線性化
傳統電影中,鏡頭切換常常是基于時間的流逝,從一個鏡頭到下一個鏡頭遵循線性時間來維持連貫性。因此,傳統上時間被隐形地假定成連續穩定的。然而斯特勞布夫婦挑戰了這種看似合理的時間線性流動。盡管現代乃至當代電影(比如《 去年在馬裡昂巴德 》和《盜夢空間》)常常通過非線性叙事——通過時間的跳躍交錯,打破一維情節的發展—— 解構傳統上連續的時間。但斯特勞布夫婦走的更遠,他們通過拆開音畫組織直接消解了叙事和電影時間。
...
...
在兩人1972年的電影《曆史課》中,鏡頭的切換往往是不加過渡的。通過對同一場景中不同空間視角的切換,每經過一段鏡頭就進入新的空間角度形成視覺斷裂,這種斷裂讓時間變得支離破碎。這樣,傳統/現代電影中的音畫聯系就無法形成。S-H通過制造視覺和文本斷裂打破了電影時間的線性/非線性流動,迫使觀衆意識到《曆史課》是通過“構造”和“表現”來呈現世界的,鏡頭的切換是讓觀衆停留在“現在”,并不斷将焦點拉回到表演的主題——即演員所呈現的“角色”



2. 電影的文本性
斯特勞布夫婦要求演員“少做動作,多念台詞”,不追求傳統電影的沉浸式表演,而是采用去情感化的表演方式強調觀衆的“觀看意識”。
在《曆史課》中, 台詞是非叙述性的。采訪場景中演員的表演顯得極為平靜,以一種節奏化、機械化的方式朗誦台詞,不表現任何情緒起伏 。例如,銀行家在講述時,語調和節奏冷靜而均勻,避免産生任何情緒。使得演員的台詞聽起來像是朗讀論文,語言本身成為一種“文本性的存在”。 S-H以這種方式消除情感,讓觀衆始終保持對“文本”的關注,通過台詞文本本身而不是影像展現對曆史與經濟問題的理性思考,回歸了電影的文本性。
3.影像與文本的辯證
S-H的電影語言并非讓影像和文本互相解釋,而是讓它們互相挑戰,形成一種辯證關系。 若我們将文本和影像分開來看,
文本層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 ; 影像層面:現代羅馬的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觀。

顯然,文本沒有直接通過影像進行解釋,而是讓影像和文本形成間接對話。這種非關聯性使影像-文本始終保持辯證批判性距離。不同于傳統叙事電影的封閉結構,《曆史課》的意義不是單向傳遞的, 而是觀衆觀看同時的自主意識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