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奠定自己在日本動畫界地位的新海誠,如今再赴“三年之約”,帶着自己的“災難三部曲”第三部《鈴芽之旅》來到中國。
《鈴芽之旅》的國内票房在預售期間就已經驚人破億,目前電影的口碑也相當良好,普遍被譽為是新海誠的生涯集大成之作。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新海誠除了是動畫導演之外,他還是一名資深的硬科幻小說愛好者。
新海誠第一部公映的動畫作品《星之聲》就緻敬了黃金時代的硬科幻巨頭阿瑟·克拉克;他也讀劉慈欣的《三體》和《鄉村教師》;而讓他徹底破圈的《你的名字。》,創作靈感正是來自于當代的硬科幻之王格雷格·伊根……
下面本文就為你全面解析這位大導演的“幻迷”心路——
01|直球表白科幻偶像格雷格·伊根:“我永遠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
新海誠是澳大利亞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的頭号迷弟。他在采訪中直言不諱:在自己目前最為知名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中,“身份互換”這個核心概念的靈感來源,就是出自伊根的科幻小說。
格雷格·伊根以擅長生物科幻、數學科幻和物理科幻聞名。出道三十餘年來,伊根斬獲雨果獎、星雲獎、軌迹獎、坎貝爾紀念獎等科幻大獎無數。伊根在日本也有着非同尋常的人氣,不僅多次拿到過日本科幻星雲賞的提名及大獎,更是有大量的日本動畫埋梗緻敬伊根的小說。

然而伊根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作家,從未在網上公開過任何一張照片,讀者能見到的隻有一個相當具有“理科範”的個人網站,和日常轉發着數學新聞的社交媒體賬号。伊根在得知新海誠緻敬自己的消息後,也去看了《你的名字。》并表示贊許。
新海誠看到伊根賬号的發言,就和每一個被偶像作家翻牌的科幻迷一樣興奮不已。當時的他連忙用英語與伊根進行互動與表白:“如同您全世界的諸多粉絲一般,您的書極大地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永遠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
新海誠為伊根在日本出版的小說集《祈禱之海》撰寫了腰封推薦,伊根小說裡那種“跨越平行世界的想象力”深深影響着新海誠的創作。從《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到最新作《鈴芽之旅》,我們都可以看到伊根小說中平行世界、身份互換、地緣政治和民俗信仰等主題,與這些電影中的設定、情感遙相呼應。

新海誠動畫作品的一大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僅是在空間上、在時間上,還包括心靈之間的“距離”。而伊根恰恰在小說《遊離之境》裡設定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思想“距離”的“災後世界”。雖然新海誠自己也經常抱怨伊根的作品晦澀難懂,但這篇作品就是他們之間在創作上所産生的共鳴。
02|可能是日本最懂劉慈欣的動畫導演:“真是美麗的科幻,美麗的故事。”
在格雷格·伊根的小說《學習成為我》中,人類可以利用“寶石”技術制造自己的“第二大腦”。除了是非常經典的關于探讨自我意識的科幻作品外,這篇小說也反映出伊根對于人類技術發展的憂思。這種憂思也是同時代硬科幻作家共通的創作母題,就比如我們最熟悉的科幻作家劉慈欣。
在創作《鈴芽之旅》期間,閑暇之餘的新海誠就孜孜不倦地讀着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從《三體》三部曲到日本編選的短篇集《圓》,新海誠都是搶在第一時間閱讀,并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感想,表示強烈推薦。
“不斷克服困難,方法是技術的,戰略是理智的……真是美麗的科幻,美麗的故事。”從新海誠評價《三體Ⅱ·黑暗森林》的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他的“硬科幻”愛好程度不低。新海誠和我們一樣都非常佩服劉慈欣作品裡的格局和想象力。

實際上,新海誠還在另一篇談創作《鈴芽之旅》的采訪中提到,近期愛不釋手的小說也是劉慈欣的短篇集,尤其喜歡《地火》《鄉村教師》和《圓圓的肥皂泡》這三篇。劉慈欣小說裡的人物,通過對某種事物的熱情,最終直接影響和改變曆史的故事,總是讓他感動不已。
新海誠說,他從劉慈欣身上學到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方法論,就是通過制造“強烈的視覺印象”,來讓“硬科幻”作品更容易被一般讀者所接受。這其實也點出了為什麼新海誠執着于要當所謂的“壁紙狂魔”,以及為什麼要以“巨大的天災”作為如今作品的核心設定。這就是創作者之間的相互理解。

《鈴芽之旅》中的“常世”設定,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高維度”空間。日本神話中的“常世”就是一個沒有時間概念的地方。硬科幻作家包括格雷格·伊根、劉慈欣都寫過這樣的概念。當然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科幻的黃金時代,因為這些作品的源頭,其實都是來自于一位硬科幻巨頭——阿瑟·克拉克。
03|從小看着阿瑟·克拉克的小說長大:“我就是那個要出發前往别處的孩子。”
新海誠毫無疑問是一個看着八九十年代日本科幻動畫長大的“老二次元”,進而自己也一步步走上了成為動畫導演的道路。新海誠對科幻的熱衷是貫穿始終的,而阿瑟·克拉克就是那位帶領他進入科幻大門的作家。
新海誠2002年第一部在影院公映的短篇動畫《星之聲》(The Voices of a Distant Star),英文标題來自克拉克《遙遠的地球之歌》(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新海誠在2016年的采訪中說,他最喜歡的三部克拉克小說是《童年的終結》《城市與群星》《2001太空漫遊》。

在新海誠的每一部動畫作品中,我們确實都能看到克拉克《城市與群星》的影子。《城市與群星》講述的是主角阿爾文想要離開“烏托邦”前往外部世界的故事。對新海誠來說,這個“外部世界”就是東京。每一個主角比如宮水三葉、森島帆高、岩戶鈴芽,甚至包括新海誠導演自己,都是在離開自己的家鄉後前往東京。
“‘從現今所在的地方出發前往别處的孩子’的主題,與當時還身處長野的我抱有的‘想去東京’的心情相重疊了……我過去的作品都有着相同的主題,看來自己所喜愛的東西與自己創作的東西是緊密聯系的。”新海誠如是說。

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鈴芽之旅》以及新海誠之前的所有動畫電影,其實都嚴格遵循着克拉克的“三大定律(Clarke's Laws)”。以《鈴芽之旅》為例,草太的爺爺說鈴芽幫不了草太,這是第一定律;鈴芽能不能幫到草太,隻有幫了才能知道,這是第二定律;而“關門”的設定看起來就是一種不科學的魔法,這是第三定律。
新海誠完全明白克拉克作品的情緒,那是一種堅信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人類會通往光明未來的積極世界觀。而無論是新海誠、劉慈欣還是格雷格·伊根,他們都對阿瑟·克拉克的這種科幻精神進行了繼承、改造與發揚。


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緻敬阿瑟·克拉克《天堂的噴泉》裡的太空電梯,《天堂的噴泉》裡的異域風俗又呼應着新海誠“災難三部曲”裡的鄉土信仰;克拉克在澳大利亞寫完了“離鄉”的《城市與群星》,而那裡卻也是格雷格·伊根的故鄉,《2001太空漫遊》中的“擺脫物質束縛”化為了伊根小說裡的那片“祈禱之海”。
無論是黃金時代的克拉克,還是我們熟悉的劉慈欣,抑或是當代的格雷格·伊根,新海誠正好喜歡這幾位硬科幻作家絕非巧合。優秀的創作者總是善于從他人的作品中發現共性并加以學習。所以如果既喜歡科幻小說,又喜歡新海誠的動畫電影,那麼閱讀這些作品一定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創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鈴芽之旅》的宣傳标語是這樣一句簡單的台詞:我出發了。阿爾文出發了,“主”出發了,要逃離奇異吸引子的人也出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