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因為短評字數限制!)
兩天,二刷。
1.電影史應當專門為本片發明一個名詞:阿茲海默症叙事手法。做到了繼《正午》之後對叙事時間最有意識地把控,當影片播放至正中段(yeah, I've checked.)最小叙事圓弧出現,我才意識到這部電影如何在線性觀影中為觀衆清晰地呈現了如同雨滴滴落在池塘表面般錯落但完整的環形叙事。一個非常令人嫉妒的劇本。
2.更難得的是,本片的故事絕對沒有被華麗的叙事結構所奴役。諾蘭啊!好好看看這部電影吧,《信條》拍成那個屎樣就是因為你放棄了用電影講述“人”的故事。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對他人最高的評價莫過于“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對于一部電影來說,最高的評價則莫過于“你講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
3.從來沒有任何電影能以如此個人化的第一視角展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其中濃厚而深情的人文關懷依托于霍普金斯遠超奧斯卡水平的演技讓我在片尾兩度落淚。
2021年年度最佳電影預定。
此片豆瓣不上九分我将怪罪于在座的各位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 一場一鏡。最省時,調度上可雕花,費導演和攝影師,後期和戛納最愛。2.“樓梯”元素貫穿全片的運用。配樂與含義3.女主失貞長鏡頭。不會用光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會被槍斃二人從窗前退到門口:臉部特寫——女主逃跑後被拉回:低角度足部鏡頭—— ...
看到不少人評論這部電影的時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重口的女導演”,回想起迪庫諾的映後訪談:“作為女性創作者,我不想被定義。”雖然《生吃》和《钛》的獨特視覺風格,或者直白一點的說,這種“生肉劇痛”的視覺觸感,既不是我喜歡的,也不是我認為最 ...
“因為我不想像母輩那樣度過此生。”
我懷着強烈的痛楚寫下這一篇影評,因為我個人的生命經驗,因為我對于身邊世界和社會事件的體察,更因為我對于未來的重重困惑和無限希冀。本片虛構女主人公在逐漸投身于婦女參政解放運動後所遭受的種種驅逐和排斥,讓我直接聯想到了在大學時一位女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