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驚喜,又看到了一部令人驚喜的歸鄉作品。
看完前兩集心裡最深的感觸,是麻青蒿和兄弟們喝酒時,哽咽着說起沒見到爺爺最後一面的那個夜晚。
這個場景太“疼”了,疼得真實,疼得像是戳中了許多“城裡漂”心口上那塊不敢碰的舊傷。很多人都曾在某個突然的電話裡,與至親的告别失之交臂,而後被一種名為“悔恨”的情緒長久地浸泡着。麻青蒿那句“這人啊,還是得守着人過一輩子,不能守着錢過一輩子”,不像台詞,更像是一記悶拳,打在了浮華都市裡的我們最脆弱的軟肋上。
不同于常規的“歸鄉”的衣錦還鄉,麻青蒿面對的創業競争更加激烈,甚至說“天崩開局”也不為過,家鄉發展的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以為是新鮮物的高端民宿早在zf的扶持下落了地,以為徒有其表深入才發現配套完善運營成熟,讓這個以為可以回家“躺平”的人不得不再次“動起來”。
但劇集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沒有沉溺于“重新卷”的焦慮,而是用麻青蒿不斷調整方向,不斷去了解這片熟悉又用陌生的土地的新機遇,以及不變的生活感,重新找到機會。家鄉的飛速變化帶來的是村裡越來越熱鬧的人流量,可依然能看到生活,是吳艾草跟龍鳳碧吵吵鬧鬧但有滋有味兒的日子,是衮菖蒲嘴硬心軟的兄弟情義裡。村裡依然充滿煙火氣,這種用細節成全的煙火氣,緩解了焦慮,反而成為了動力。
與此同時,衮月亮那條線,則賦予了這種“歸來”叙事另一種平行的力量感。她代表着那些選擇留下并深耕的人。面對省城公司的邀約,她沒有答應,她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在與苗繡的傳承、與吳奶奶的師徒情、與繡娘們的共同體,是這片土地上的景、人與情。
前兩集的烏蒙深處,像一幅徐徐展開的鄉土風情畫,筆觸輕松幽默,底色卻溫暖而堅定。它不回避現階段依然存在的問題,村裡老一輩的思想還是希望孩子們能走出大山,但又提出了新的寫法,是孩子們走出大山見到更大的世界後想要回村建設,是留守村裡的人也在緻力讓這片土地發展得越來越好,是兩邊的雙向奔赴。
都說辭家千裡又千裡,務必争氣再争氣,可如果累了,不如回家看看地,那片生我養我也在努力讓自己托舉更多人的土地。看清自己的來處與歸途,在人與人的守望中,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