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是階段性的”,是最近在心理學研究較常用的論點。然而,除了朋友,其他關係也是階段性的,隻是像父母、伴侶、子女這些直系親屬的“階段”比較長。
《人海同遊》便是一部借女主的故事與視角,講述了“所有關係都是階段性的”。
相對而言,我比較喜歡片子的英文名《Borrow Time》——借時間在人海同遊。
本片在省(此處指省城,即廣州)港兩地取景。
導演蔡傑說,他拍出了兩地的特質。
可每個地方都有其特點。如何突出兩地特質又可以平衡基調呢?
雖然導演沒說,但在影片裏找到答案:兩地共性——務實、人情味、煙火氣、草根文化。這些,通過:
廣州人民南十三行、香港果欄、香港北角街市呈現;再加上實地收音,會讓人覺得更真實、更有親切感。
還有,導演還在廣州五羊(邨)新城取景——香港人設計的社區;還讓女主及其母親當一回“麥路人”。
那,颱風天呢?
是的,颱風也是兩地常共同面對的。可這不是常態,且會帶來破壞性的暴風雨。
所以,女主會在颱風天知道了自己是私生女的事;從中也懂了母親說的白裙沾上醬油的隱喻(女主母親原以為自己是原配,沒想到是小三)
所以,女主會在颱風天重遇前男友。
這也帶出了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東西——角色設定背景。在改革開放後,不少港人回內地娶妻;有些因北上工作,種種因緣際會而包二奶。
帶出的情感是複雜的:
女主母親仍在家門口留有鑰匙,就怕女主父親突然回來;
女主同父異母的哥哥對其說“如果當初不找你回來,那又多好”;
女主偶遇前男友,開展了一段精神出軌的神交。。。。
最後,兩父女重逢,相顧無言、同行不並肩——全片在此戛然而止,留下無限空白供思考。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
此片還有一亮點,便是純粵語的國產片!
導演說,以大灣區為背景的片子,就應該以家(鄉)話拍。
但也不能忽視,片子裏還有一段非粵語普語的家鄉話——閩南語。
香港北角是祖籍福建的人的聚集地。片中就有男主用閩南語跟街坊買菜閑聊;男女主被福建傳統音樂(歌仔戲?南音?)吸引的情節。
究竟是我借了你的時間,還是你借了我的時間呢?
純粵語國産片:所有關系都是階段性的,互借時間同遊人間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