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原創綜藝,可以“原創”到什麼地步?

節目形式是“首檔實景雅集綜藝”,堅持“每集隻講一首詩歌”(膽子真大),請的都是國内頂尖學府的文化教授。唱的歌是音樂總監和主題曲作者方頌評自己寫的,舞蹈是舞蹈嘉賓原創編的,樂器是方錦龍大師親自演奏的,畫是夏茜姑娘現場畫的,茶是盛盼姑娘家裡帶的,書法是請呂瑞老師(片尾名單)一集集寫的,美食是牛導和嘉賓現場做的……除了房子不能自己搭(對不起,第一季連房子都是他們自己搭的……),剩下的全是節目組自己上手搞的。

第一次看我也覺得,有必要嗎?

看到現在我卻覺得,文化就該如此傳承。

因為“每集隻講一首詩詞”,所以文化嘉賓才能在四十分鐘的時間裡,通通透透地講完一首詩詞。比如最新的《迢迢牽牛星》,從牛郎織女的記載開始,到漢代故事的傳承和演變,一直到最後傅菁開玩笑,這不就是我們現代戀愛的狀态,把一個神話故事的流傳和演變,條分縷析地拆解得通透明白。

因為詩、歌、樂、舞都是原創,所以才能完美地和講解相扣,在聽完牛郎織女的相隔之後,歌曲同樣可以如泣如訴。哭腔唱法和漢琵琶的顫音,孫科和傅菁雙人舞蹈的離别和無奈,都精準地切合了聊天和詩歌的主題。

還有每集現場做的美食,聊七夕就一起做巧果,談劉禹錫就真的吃湯餅(大概是唐代的寬面),雖然沒有大廚的驚豔技法,但是嘉賓們的融洽互動,卻反而有一種生活化的氣息,讓我第一次覺得,原來詩歌也可以這樣平易近人。

...
大家一起做巧果

以及每集都會出場,但是從不搶戲的畫師夏茜和茶人盛盼。畫師會根據當天聽到的内容,重新排布重點,描繪出來。現場聽完嘉賓們聊詩,然後再看一下畫,聽到的内容一下就能了然于心,簡直是壓軸一般的存在。茶人也會根據每首詩詞,選一款對應的老茶(不知道會不會出節目同款),聊詩品茗,也是雅緻。

還有最最不起眼的,卻也無時無刻不在的,鄰家所有出現的詩詞,都是書法老師呂瑞自己寫的手寫體。鄭闆橋有鄭闆橋的風骨,七夕有古詩十九首的古意,潛移默化地,就會讓人察覺到,細微之處,不同尋常的别緻用心

還有無數無數,關于文化的細緻解讀,牛郎織女與《天仙配》、鄭闆橋與竹編、三絕碑與虞山印派、紅豆生南國與唐果子……每首詩歌深挖下去,都有很多關于文化的深切體驗和解讀,也或許隻有“雅集”這樣的形式,才能承載一首詩歌之中,傳承久遠的、如此豐富的内涵。

想通了這一點,突然覺得,那些瞧來像是無用功的“笨功夫”,也許恰恰是通往心願最短的捷徑。因為選擇一起“原創”所有,反而更能讓一切有機結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獨屬于鄰家與詩詞的特别氛圍。

這實在是對于詩詞,最美好的解讀。

《迢迢牽牛星》這集歌舞真的好絕